两个颠覆常识的理念,你认同吗?
近期看连岳、李笑来、万维刚和刘润的文章比较多,回顾一下,发现自己对两个理念印象深刻。
其一,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好方法是打造多维度竞争力;其二,安全感是人生最重的枷锁。
这两个理念的思维方式独特,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寻常认知。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理解并认同其中的道理。
一、打造多维度竞争力
我们每个人自进入大学以后,都会选定一个专业方向学习,工作后也会在1-2个行业内长期稳定下来、积累经验和人脉,轻易不会转换行业,这些现象符合“术业有专攻”的传统观念。
盛行一时的“一万小时理论”,也告诉人们要想成为高手和专家,必须在某个领域内持续努力1万小时以后才可能实现。
如此培养、训练出来的人也许能成为某行业、某领域的精英,但他们除了自己的专业外,可能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停留在“小白”阶段。
有预测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时代,那些拥有某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对其他多个行业有广泛、全面了解的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
比如,你精通外语,可以当外语教师、翻译;如果你同时擅长写作,你还能做微信公号或出书来赚人气;假如你还懂一些商业、金融知识,那么你也许就能获得去高大上的外企机构工作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你拥有的知识、技能越多,你的选择范围就越大,机会就越多,发展前景就越广阔。
对此,李笑来的结论是: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好方法是打造多维度竞争力。
他的解释是: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打造多维度竞争力,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很多竞争者。你了解的领域越多,当遇到困难时,更有可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解决办法。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但必须提醒的是,你首先要在1~2个维度上足够优秀、突出,然后再考虑换个维度去突破自己的局限。
如果你暂时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应该先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再说。
刘润的一篇文章也提到,视野的扩张、认知的升级,见多识广、触类旁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另类“二八法则”认为,应该用20%的精力去学一个行业80%的知识。有时候,人们不需要精通某个行业,但工作中要用到这个行业的知识,你也不能外行。
于是发展出这样一种学习策略:更广的视野,更碎片化的学习,更多地带有目的性、更终身的学习,即“终身碎片跨界学习”。
万维刚的文章也有类似的论述: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我们应该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比如,读几本自己领域之外的书,了解一个和自己业务无关的业务,容易带来惊喜。从做事的角度看,不确定性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平常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二、勇于放弃安全感
追求安全感也许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到找对象、选工作、买房子、生孩子等人生大事,安全感无一不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分追求安全感实际上也变成了人生的负担和枷锁。
连岳在《择业两大误区》一文中就提到:误区之一,就是认为当公务员或进事业编,就意味着生活无忧了。
他举例说:“我年轻时,从老师到公务员,到有保障的记者(当时算事业编制),耗费了十年时间。那是我人生浪费率最高的十年,也是我必须付出的成本。”
因为,当你身处的环境,主流是只求安逸,三五年后,从观念到技能,落后是必然的。公务员(事业编)不是生活无忧,而是到了后面,你连解决忧虑的能力都要消失。
李笑来的结论更加一针见血:安全感是人生最重的枷锁。
他认为,有时候我们原以为是优势的资历,会成为我们迈出下一步的阻碍。大多数人不肯放弃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导致他们无法长期深入地关注、思考任何问题,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如果你已经判断出未来趋势,即使是一个新领域,你也应该果断跳进去。毕竟,未来你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万维刚也认为,不论你是学习知识还是健身养生,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局面,才是符合“天道”的——也就是进化论的做法。
道理虽然都能看明白,但是知易行难,因为跨界和转行意味着风险和挑战。
当事人能下决心走出舒适区,打破原有惯性非常不容易,这意味着他要放弃熟悉和确定的一切,要战胜内心的恐惧,要拥抱未知的考验,还要有对选择负责到底的勇气。
因此,哪怕在外人看来的一小步,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一大步。
写到这里,我想起身边有几个朋友已经做出了跨界的选择,不论现在境况如何,在此对他们的勇气表示敬佩。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