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精力有多少可供支配?
已经很久没有写东西了,陈老师和安平大哥都提醒过我,也有一些学员提到过自己身上的这个点。如果要给自己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工作太忙。这个理由看似正当又客观,实际上并不全面。我想了一会儿之后,我觉得实际上从心出发,应该是两个因素导致的:精力与意愿度。
我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时间充裕,精力仍然是有限的。人可以打鸡血一段时间,但是不能长久。即便如不给钱也愿意干的使命所在,动力及其充沛的情况下,也很难在较长时间保持亢奋状态而不休息。陈老师讲过,临在一小会儿,就会让身体有一个很好的恢复。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且亲身证实过的。精力的耗费,主要体现在头脑的思考上。当真的可以临在的时候,头脑静下来,恢复的效果会很好。既然临在可以让精力得到补充,那临在中做事就是不累的。为什么还会累呢?我发现在我的身上,做事靠惯性与鸡血的成分更多,根本谈不上临在中做事,所以我的精力是不够的。
鸡血出来的精力,每天是固定的。例如我如果放在工作上(工作稍微多一些的时候),就很难再拿出剩下的精力来写觉察日记了。在繁忙的操作了一波工作之后,即便还有富余时间,我想做的就是睡觉,或者做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
这种事情的好处就在于,它基本不需要占用我什么精力,同时还可以让自己感到充实。用个比喻来说,我用电脑输出视频,性能是开到满的,电脑的发热量很大,时间久了频率(工作速度)就会下降(过热保护)。频率下降之后,做事的效率实际上是很低的。这个时候停一会儿,让温度降一降,然后再接着工作,速度又会飞起来。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电脑的性能会越来越快,也就是俗称的“烤机”,你可以理解为磨合车。刚买的新车需要经历过磨合期之后,他的动力等性能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之前助教班上林老师分享过她以前爱玩开心消消乐这类磨时间的游戏。陈老师称这是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要尽量少做,或者不做最好。那个时候我心中有一个疑问,既然这类事情不做最好,难道人自己不知道么?为此我还去问过一些我的朋友,我得知的结果是,他们明知这个东西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不重要的,但是仍然会去做。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就是我上面讲的“电脑低频率运行”的价值,就是头脑中所谓的休息。短暂的“低频率”是为了在处理复杂事情的时候可以“高频率”运行。当然,这只是我的片面理解,如有兴趣或者不同意见,我很愿意一起讨论讨论。
我相信万事万物的诞生,必有其原因,也必有他发挥价值的地方。如同硬币之两面,阴阳一体,全看你怎么运用,如何看待。这所谓的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他的价值我想也就是能在模式中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吧。在地铁上面的人,几乎千篇一律的在看手机,消费着碎片化的时间。我打量了很久,不看手机的人真的很少很少。他们又为什么要把这个时间用在看手机上呢?
我在观察了一番后发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基于学习,希望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能增强软实力。增强软实力的目的我想是为了能生存的更好吧。有学英语的,听樊登的,看技能文章的……看到他们我觉得还挺棒的,为了充实自己。实际上也是因为我6号的缘故总在担忧未来,看到他们为未来做准备,我就挺开心的,这是我的需要,看到这种现象会让我有种认同感产生。另外要说明的是,这种事情的精力消耗量是要大于下面这种的。
第二种就是为了放松的或者是消耗时间的。例如看小说的,追剧的,玩儿消消乐的(这种人尤其多,所以单独写了一下),看公众号杂文的,刷朋友圈的,玩儿游戏的。这样的人我想就是纯粹的“低频运行”选手。
这两种情况我发现都有一个逃不出去的“圈”,那就是头脑的圈子。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实际上头脑是没有停下来的。所谓的休息,只是头脑的一种低功率运行状态。真正的休息是静下来,临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这样做,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回归主题,我不写觉察日记,实际上就是我的头脑一直掉在事情里。今天的事情做完了,仍然很难静下来,因为我又开始筹划明天的事情,后天的事情,在想各种风险点,害怕自己因为不小心犯错,害怕犯的错自己不能承受。当头脑一直是紧张兮兮,如履薄冰的状态中,想要补充到精力是很难的。所以我才会想到睡觉,因为睡着了,头脑会静很多。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没办法真的静下来。我现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项神奇的能力,就是在梦里想事情。在梦中因为是浅睡眠状态,头脑实际上还是半兴奋的。这种半兴奋,可以让我在短短的梦中把时间维度拉长,我可以想很多事情,预想各种结果,从中找出最优解。我曾经和陈老师说过,我每天八点半左右会因为做梦自己醒来,醒来之后就会开始焦虑。我焦虑我梦到的那些事情会忘掉,所以我会在床上坐着,重新梳理一遍,尽量去感受呼吸。把梦中的成果记录下来,然后放在日程表里。不重要的事情,我就会忘掉。有时候早上我在梳理过程中,会很开心。因为担忧未来想事情是需要花时间的,我在梦里把时间维度拉长之后,我就可以做到这段做梦的时间身体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大脑这里,思考速度如同起飞一般,这样就节省了我白天大量的思考时间,我只需要安排好顺序之后去做就可以了。
由此可以看出,我无论醒着,还是做梦,我都一门心思在做事情上面。我的所有精力全耗在这上面的时候,哪还有精力去写觉察日记啊,已经完全顾不上成长的事情了。
解套的唯一途径,就是临在。
第二个点是意愿度。
之前在同方的工作,因为那个工作强度过于大,于是乎觉察自己,我发现我写觉察日记就变成了我放松,或者说逃离不想面对的工作的一种渠道。这里的意愿度既有我对搞明白自己的意愿,还有一层就是逃避面对工作的意愿。我这十几万字的觉察日记,实际上就是被这两种意愿度叠加起来之后诞生的产物。
在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就急于想把自己搞明白,想把别人搞明白。有点收获了,这种正向的反馈会更加让我想去研究成长这件事情。这种正向机制让我源源不断的抒发感慨,反思人生,观察社会,觉察自己。也许是量变到质变在悄然发生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开始明白自己了。当我产生了某种情绪,或者做出了某种行为,或者产生了某种念头的时候,我发现都能从行为看到背后的伤痛,都能用九型这面明亮的镜子清晰的照到我人格模式的运作方式。我即使不写觉察日记,我也能连到那个“根”上面。这小小的成长,让我从“根本停不下来”,转变到了“我可以选择停或者不停”。我现在基本上都还是在做事情的时候选择“不停”,在有情绪的时候直接发泄,发泄过后自然停下。
从“不得不”升级到“我选择”,虽然不能次次做到,不过这也能算是我一个挺大的收获了,达到了我刚开始学九型,想搞明白“我是谁”的这个目的。我开始有点理解了“看山还是山”这种感觉了。就像陈老师说的“接上天线了”这种感觉。这种“全知”并不是我课堂上问的“能不能预知彩票中奖号码”,而是可以清晰的直接解释“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如果再升级的话,我想我应该可以理解到“别人为什么会是那样?”,再进一步就是“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综合以上两点,我得出的结论是:模式里面的精力是有限且难以补充的。而意愿度决定你的精力分配方式。当成长的意愿度足够的时候,就会把有限的精力更多的分配到成长上来。当工作的意愿度足够的时候,精力就会更多的分配到工作上来,如此而已。
如果精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临在中做事才是终极解决的方法。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显然还是做不到的。但是我的“琢磨”从未停下。脑子是个好东西,也是把双刃剑。想要玩儿的好,临在就是握剑的手。
临在为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