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自己迈出的每一个步伐

我能坚持每周至少跑一次步,从2019年2月14日算起的话已有一年半,着实也是从工作和生活里尽最大努力平衡然后挤出来给到自己的专属时间,能坚持下来绝对是因为有融入血液里的热爱在,如果你就在我身边可以看看跑步让我变成什么样子。
但累计跑了那么多公里,我就真的会跑步了吗?
回想起上周跑完一次十公里后一朋友问我:“跑的路程太长伤膝盖吧?”,我当时还挺自信地回他“还好”。周末抽时间看完尼可拉斯.罗曼诺夫博士所写的《跑步该怎么跑?》这本书后,我很有打脸的彻悟感,因为实际上这段时间以来,就是左膝出现类似扭到的疼痛,还有下背部酸胀,都被自己用大量运动过后或是大姨妈造访前的身体正常的反应给“理解”过去了。
跑步其实是需要技术的运动!
尤其是第一章里就提到的那段话:“跑步可能因为被认为是人类所有运动的最根本动作,反而认定它不需要任何技术训练。”
即刻让我为之一振,然后边揉着左膝边看完整本书,才意识到发现到自己之前的跑步真的有做出了导致疼痛的错误动作,比如脚跟着地,在自以为舒适的习惯里埋藏着造成伤害的源头。

这本书的可爱之处,在于不仅仅是传授姿势跑步法这个好的跑步技术,更是让我学习到不少可以旁征引用到工作生活中去的智慧技巧。我总结如下。
一是转变。拿跑步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跑步姿势,但不一定是最正确省力的,想要将格局升到另一个水平,就必须做一个大转变。首先要很大地转变跑步模式,不要执迷于每星期的里程数或者是个人的最佳记录上;然后在对成绩的期望值最低的时候开始练习“姿势跑步法”,你接受这种新的模式就不会有太多的不安,而且迈出步伐时,心情是要准备好要“飞跑”的。
当下瞬息万变,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一踏上不熟悉的领域,就先降低期望值,打开身心去接受。任何事只要牵扯到把理论转化成实务都是浩大的工程,必须多花一些功夫去了解其中的逻辑,再将这份理解从知识层面进而转化成为身体的具体知觉,才能确实完成特定动作实现“起飞”。
二是无为。无为而跑,“无为”强调的是,只在必要的事情上全心投入,然后让其他的一切随顺其缘,这个概念会带你跑得更远更快。要学“姿势跑步法”有很多事必须全部做到,包括膝关节必须保持弯曲、身体持续往前落下、以跖球部着地、尽快抬起脚、躯干在过程中保持稳定不晃动、把注意力放在高步频上等。
但不要认为要有最好的表现就得按照预定计划竭尽心力训练,所以很难理解到只有拿掉无关的枝节,比如绝对不要把腿伸直,才有办法达到最好的表现。对成功而言,不要做错的事和去做对的事一样重要。
丹麦科学家兼诗人Piet Hein说过:什么是通往智慧的道路?其实,答案说起来既普通又简单。就是犯错,犯错,然后再犯错;但是错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那就跑下去吧,沿着通往健康与智慧的道路继续跑下去,错也没有在怕,学习为时不晚,爱上自己迈出的每一个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