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人说隔行如隔山,从原来干的某一行跨到新的一行去,是比较难干好的,干出色是更加难的。但是往往那些半路出家的和尚却是反而容易得道,参悟禅机,度已度人,大概是放下屠刀,回头是岸或是立地成佛的顿时感悟吧。
而我所知的半路出家的人里,在现在大陆流行音乐圈里大腕级男歌手刘欢,他原来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教师,而后来一步步地走进了音乐里,超越了那些从科班正道出来的正统派。音乐界里还有很多,美术绘画界也是有很多的,文学界就是更多了,比如当了五年牙科医生的余华了,还有那位当了十几年医生的女作家毕淑敏,还有鲁迅,原来也是要当医生的,是后来才转过行来。冯骥才,人称“鬼才”,从专业篮球运动员到专业画家,又走向专业作家,是不容易的。看来搞文学写作这碗饭是比较自由与轻松的。
说这么些的人出来,主要是为了给自己打打气,不至于有一天会突然泄了气,干瘪了下来。半路出家没有什么不好的,半路出家是因为走到了半路之后才发现什么是更适合于自己的,想到了,并且大胆地转变过来。这明显地比那些眼睛干看着,心里面想着行动上不敢上的人要好的多,表现出一种敢爱敢恨的特点来。半路出家不好的一点就是基础可能会比科班出身的要差一点,可是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领悟力是明显地比年少时要好,从半路里自动过来的人,内心是一定是热爱着这一行,所以就表现出十二分的激情与自觉性来。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要远远地高于一路走来的人,这样就大大地弥补了其基础方面不足。而当半路出来的人与一路走来的人,差不多达到一样的高度的时候,这半路出来的人就表现出他们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来了:有创意,不受窠臼的束缚,敢于东奔西撞,敢于学习,有股猛劲,只有一抬起头了,就永远地有了自信与冲力,一直冲下去,成了这一行的先锋者。
半路出家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常于思考的人总是不时地总结着他人的经验,自己的过失,从中去找到未来之路的更好坐标。
半路出家与“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燥不急,能够冷静下来。从眼前迷乱之中,宁静下来,找寻到一条自己的路来走。为什么不沿着原来的路走下来呢,原来的路是因为自己没有兴趣了,是自己已经没有了激情,不想走的一条路了,但路总是要走的,所以“出”是一着活棋,不至于在一潭死水中困死了,不在一个死胡同中自没自沉地。树挪死,人挪活,更何况是自己想挪的人了。在室中的人,内心里想到的更多是海阔天空,但真正出室后干起来了,却是不那么的得心应手,而“出家”之后不但解除硬件上的物质环境困扰,也从精神上得到了“空”的超越,回看来路,俯瞰红尘,心灵一下淡化了,悟出了佛之境界,所以得道。可能是长途跋涉,一路奔波,内心中地充满着种种的幻想与希冀,甚至为了满载而归后的生活作了心中能够想像得到的梦想了。而脚步踏至潭边时,才知道那么多挤挤挨挨的人群啊,大家都想着从潭中捕到自己的梦想啊。于是你的眼睛一下失去神色了,你感到了无限的疲惫与失落,自己是那样的幼稚与盲目啊,人家至少还带着网具,而自己竟是空空双手。看着满满一潭深水,自己似乎从劳顿之中明白了什么,一路匆匆,而潭中忙碌的人也是匆匆,这人生的匆匆之中少了一点什么呢?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就可以宁静下来了。宁静才能致远。
余华在《活着》里面的壮丁生活里描写国民党兵抡烧饼的时候,有人却想起来去抢鞋子,而鞋子可以用来烧大米饭吃,因为大米没有火来烧,已经是没有人光顾了。这是一种智慧,一种退的冷静。“退”是一种选择,在选择的时候会表现出人的智慧来,有的时候,人生是可以选择退的,退是为了进。但是太多的人却是难以选择退的,因为有“好马不吃回头草”之古训,有“懦夫”之他言,还有的一点怎么样来对自己一个交待呢?所以有着“争气不争财”的蛮干了,所以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气,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有着孤注一掷的抉择了。而退是挺简单的,只要告诉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烧”或是男子汉能屈能伸,也可以说在人家的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可以了,身退,但心不退,屡败可以再屡战嘛。退了之后不一撇不振了,不是从此之后心灰意冷,而是织起“网”来,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有人说“磨刀不负砍柴功”,厚积薄发。应该积网,而且什么时候积网都是不为迟的,因为人生的鱼是谁笑得最后,谁抓得最大了。
半路出家也好,回家织网也好,进退之间不是盲目而是真心所致,是宁静的选择,沉着的对待,都是可选择的。
(本文稿已被《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用过。)
半路出家/http://www.edu11.net/space-67-do-blog-id-35794.html
已有 780 次阅读 2005-07-24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