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 是洞察本质的智慧
洞察本质的人,都会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用日常熟悉的事物来解释复杂陌生的,晦涩专业的事物或名词。很多人说检验标准就是要让一个10岁的孩子也能听懂,那如何打好一个比方呢?一是,要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二是,关联到大家熟悉的事物,同样也要非常清楚这个熟悉事物的本质;三是,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让本质上共性的东西,让孩子能听懂,大人能拍案叫绝,惊叹出:原来是这样。
书中有几个经典的案例;一是,青岛啤酒原董事长金老师,用木头和事物的关系形象的解释了企业如何招人,用人的问题。这个比方是:“如果你做箱子就找樟木,要打棺材就找金丝楠木,做门窗就找松木。” 箱子、门窗就是我们要招聘的职位,如果招的人达不到标准,就会相互不合适。低于标准不行——拿松木做箱子,效果肯定不好;高于标准也不行——拿黄花梨做火柴,纯属浪费。用人也一样,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情,产出和价值才能最大化。以前听一个朋友抱怨,从国外辛苦读书几年回来,终于有机会大干一场了,结果进入大厂被安排贴发票。当能力和岗位不匹配,就不会长久。
再比如金老师把“企业生命周期”打比方:创业初期,你的公司就是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给点阳光就灿烂,公司依赖创始人,其他员工是助手。度过了创业期,你对公司就成为了灌木,比草高大,发展良好,这个时候就要靠团队。公司再壮大,这时候,就是乔木,是参天大树了,这时候就要靠系统。多么形象,具体的把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生命周期,说的那么形象,还那么恰到好处。
在比如金老师把“如何管理企业”打比方:“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根就是系统结构,树干就是战略,树冠就是市场,果实就是产品,叶子就是品牌”,树根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是这棵大树的基础保障,而系统结构也是一家公司的基础,结构不对,一切都不对。所以,树根是系统结构。树干把养分输送给树枝、树叶,树枝、树叶直接或间接地依附在树干上。草、灌木没有树干,那是因为那时候公司还小,没有战略是最好的战略。但当一家企业成长为大树,变成了乔木,战略就变得非常重要,它将为公司指明方向。所以,树干是战略。你的树冠能覆盖多大的范围,就代表你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所以,树冠是市场。你想把你的产品卖给用户,那么它一定是你最好的东西,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而一棵树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果实,它有营养。所以,果实是产品。叶子非常多,很轻,还会经常散落,能飘很远。别人可能没看到你这棵大树,但是,看到叶子就知道了你是棵什么树,结什么果。所以,叶子是品牌。
金老师的比喻,让我们对系统结构、战略、市场、产品、品牌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清楚的了解了企业管理的各个要素以及他们在企业中的位置和关系。
在比如小米的联合创始人用“遥控器电商”简单明了的讲清楚了,小米用手机app控制所有小米设备的入口的价值。“烤红薯生意”解释了为什么小米要做生活日用的原理,让流量价值最大化。“生活耗材” 通透了选品的本质,决定烤哪些“红薯”的底层逻辑。
再比如李丰用“有声有色的聚划算”解释了直播带货,让全民豁然开朗,原来直播带货是这么回事呀。只有悟透了复杂事物的本质之后,才能联系到一系列大家熟知的事物,打出精妙的比方,四两拨千斤地讲清楚背后的逻辑。
会打比方的高手,都是充满智慧的人,唯有洞察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情境,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