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

2020-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箫音声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此诗写于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双双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辞不赴任,又于层层筛选的“制科”(御试)中高中,苏轼破天荒位列高等,弟苏辙次之。(注:“制科”极严,应试者少,通过者更少,终两宋三百多年,开制科二十次,入等者才四十一人。制科出身,荣耀加倍于进士及第)

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苏辙被任为商州推官,都为正八品官职。朝命既下,双双赴任,分别在即。二十多年来,兄弟俩第一次离别,弟相送数十里,苏轼泪别依依,怅然若失:

……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嘉祐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诗人写道:不曾饮酒为什么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一心系念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你的身影已消逝在远方,我忍不住飞身登上高坡,重重山丘隔断我渴望的视线,只见你头上的乌帽在起伏的丘垅间时隐时现。一想到你衣衫单薄,骑一匹瘦马,寒风冷月中独自向前,心中便涌起,难舍的依恋,环顾四周,人们都快乐无忧,他们不能理解我的感伤和悲切,其实我也知道人生有相聚,就不免有离别,可是总担心岁月匆匆,美好时光难以再现。呵,子由,今夜寒灯独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相见?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呵,子由,不要忘了相知相得、相亲相爱的兄弟情缘。呵,子由,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千万别贪恋!时年苏轼二十六岁,前人评为“诗格老成”。

与弟弟分手后,苏轼前行,来到渑池五年前兄弟俩赴京应考时,与父亲曾住过的县中寺庙,当时曾得庙中主持奉闲老和尚热情接待。临别,兄弟二人还在老和尚墙壁题诗留念。如今,旧地重游,想不到竟已物是人非,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安葬在庭院中,上面筑起了一座新塔。此情此景令苏轼悚然感悟到人生的变幻无常,于是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千古名句。

徘徊在奉先和尚的舍利塔下,苏轼又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整个世界生生灭灭变化不已,没有常性;人生有生、老、病、死,诸种变化,也无常性。“无常”二字,主宰着宇宙的一切,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底奥!他仿佛看到茫茫雪原上一只飞鸿极速掠过,偶一起落之中,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鸿飞千里早已不知去向,而雪花依然在纷纷飘落,不一会儿功夫,那雪地上的痕迹也悄然泯灭,不见踪影,天地依旧是苍茫一片,这便是充满了偶然性的变幻莫测的人生,一种空漠之感,在他年轻的心中油然而生。

刚吟罢人生的短暂无常,苏轼在凤翔任职三年,与宋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正月解任还朝。英中久闻苏轼大名,想破格召入翰林院,委以重任,后遭宰相韩琦反对,授予馆阁职位,苏轼欣然接受。在此位置,苏得以饱览宫中收藏珍本图书、名人手迹和传世名画等。

然而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1065年5月28日,夫人王弗因病去世,年仅27岁,留下不满七岁的儿子苏迈。苏轼万分悲痛,回想十来年美满恩爱的婚姻生活,无法接受这惨痛的事实,他呆呆地坐在夫人的灵前,无数的往事一起涌上心头……

因此,有苏轼十年后的悼亡名篇《江城子》传世。《江城子.乙卯曾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苏轼还没能从丧妻的巨痛中解脱出来,第二年,即1066年四月,父亲苏洵与世长辞,享年58岁。消息传到朝廷,英宗诏赐银绢,元老重臣送石子厚礼,苏轼一婉言谢绝,只求追赠官爵。英宗诏赠苏洵光禄寺丞(六品上)并命官府派船专程护送灵柩回四川老家。

从嘉祐元年(1056)到英宗1066,短短十年,苏轼兄弟历经进士及第前慈母程氏夫人仙逝的抱憾和爱妻、慈父的相继撒手人寰。人生的辉煌荣光与不幸劫难到底是孰多孰少呢?得失之间岂不是无常?冥冥中不正应了他蟾宫折桂走马上任时的人生感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读苏轼令人景仰的人生,感悟自况,数次泪目哽咽,胸中起伏激荡。

      ———风雨寒冬读《苏轼传》

                2020.11.1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