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教育

我们是如何从“传统”走向国际学校的(1)

2019-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星记_xx

来自一位母亲的心声——

      位于一个二三线小城,曾经对小孩的期许也是念个211或者985,然后考个公务员,留在身边共享天伦,在这个城市也是吃穿不愁,还能为孩子多攒几套房,小孩的生活压力也不大。这也就是我说的“传统”,思想秉承了大多数人的想法,生活也是在按部就班。

      出国留学对我们来说遥远的像天边的星星,存在但跟我们无关,偶尔仰望,评论一下哪颗星星最亮。况且惯性思维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小孩才会选择国际学校或者国际班,混混日子出点钱就能随便上个国外的大学,几年下来语言都无法过关,更谈不上学成归来,披着海归的外衣,还是在原来的城市过着原先的生活。所以每当听说某某上了国际学校,嘴上不说心里会一阵不屑,又是一个在我们大环境无法生存的另类。他们是另类,我们在体制内的人才是大流。所以,我们的女儿,也在大流中奋勇直前。从本地最好的小学毕业,通过考试提前被最好的初中录取,在教改班直到中考前夕......

      这整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一丝杂念,顺着几乎每个传统家庭的理想线路前行。我们的小学还算是快乐的,毕竟该校以素质教育闻名,课外也是以兴趣为主,小学六年从来没有参加过文化课的补习。在体制内的9年,这点还是很让我们欣慰的,至少我们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我们也从来不后悔没让她去学奥数、学编程。随着时间推进,不知道是不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还是人心所追求的东西变了,补课大潮猛烈来袭,我们也轰轰烈烈加入了这股浪潮中。机构补,老师家里补,网络补,年级第一在补,年级最后也在补,可以说基本找不到不补课的孩子。能承受的在补,不能承受的省吃俭用在补,瘦了家长的钱包,到底是肥了谁?是让孩子受益了吗?女儿初中成绩还算稳定,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不敢不补,就当是一种心理安慰。为了这支安慰剂,孩子周末奔波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孩子不仅要应付日渐繁重的学校学习,还要应对补习班的各种作业,家长累,小孩更累,睡眠得不到保证,学习外的各种提升素质的活动不敢参加,心理被波动的成绩一次次的摧残打击,累是那种身心俱疲的累。

      曾经站在校门口,看着本该青春活泼的孩子,都是一张面如菜色的脸标配佝偻的身材,本该笑靥如花,却都心事重重,没有活力和生机;本该社会中流砥柱的父母,都一脸憔悴,饱经沧桑,力不从心的样子。我们开始质疑,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转自公众号:CIE冲冲冲

我们是如何从“传统”走向国际学校的(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