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生产的诞生
70-80年代,正当日本生产的车大量入侵美国和欧洲市场,从市场霸主中夺走了大量份额的时候,也是James P. Womack 等MIT的人所参与的International Motor Vehicle Program (IMVP),一个致力于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计划将重点放在研究源于日本的Lean Production和传统亨利福特开创的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的区别的时候。
(图: 世界汽车生产占比)
这个计划研究了汽车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供应链,工厂运营,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参与者从MIT,苏萨克斯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学者,北美,欧洲以及日本工作的众多工程师,筹集了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研究计划,整个计划花了五年的时间,探索了大量制造和lean production在整个产业中的区别。也是正是因为这个计划,精益制造第一次被系统性的阐述,正式出现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者的视野里,原来日本的顶尖汽车行业是这样的。这个计划的成果之一,就是这本书。
(图,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封面,封面有很多版本,但是无疑都是非常的想要吸引非专业人士的注意)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体会,也是解决了一个相信很多人都有的误区:那就是lean production,精益制造并不是传统制造的一个升级,而更多的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市场大小、公司文化、产业习惯、供应商以及主机厂的关系、员工和雇主的关系以及政府政策,产品类型、客户需求等原因,lean production走了一条和传统 mass production (在书中指和lean production相对的,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不同的发展路线,而随着市场、产品、政策、客户需求等的改变以及整体技术的发展,精益制造变得更适合环境和市场,从而在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力,进一步统治了市场。
一个汽车企业,作为往往是成本导向的制造业中重要成员,它的竞争力也是从市场、设计、供应链、制造、物流、销售等多方面体现的。当在每个环节都已更低的成本,创造出价值,也就是客户原意付费的部分,那么就会在市场上得到更大的份额。
大量制造时代的开始和结束
福特最开始引入的流水线和mass production的策略,1908年就将一辆Model T的售价降低到了850美元,而同时期的其他车辆,价格都在4000美元以上,是很多人好几年的收入。
成本降低以后,以前买不起车的普通人也都可以拥有一辆自己的代步车了。从零开始打开了一个极大的市场,福特用单一的生产线、大批量的生产着目标是为成为普通人代步工具的Model T。一直贯彻Model T和大批量生产策略的福特,在短短几年就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到300美元左右,占有了世界超过50%的市场,1923年,Model T最成功的时候,一年生产了两百万辆车,可谓是巨大的成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比旧的手工制造,福特时代大量制造的主要特点是:以生产为中心,用极大量的生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几乎将整个供应链控制在自己手中,提供单一、低价但是质量过的去的产品。福特的成功,本书中说“福特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连续不停的生产线,而是零件的可互换性和容易装配的特性”。从工作人员来讲,福特也非常强调制造过程的简化。福特的产品容易装配,福特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招员工,简单培训后就可以承担绝大多数岗位,
但是20年过后,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产量大增,汽车从一个奢侈品变成了家家户户都能拥有的东西,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千篇一律的Model T已经不能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而“最基本的代步车”这个市场已经饱和。当福特依然顽固的沉浸在自己的大量制造的成功,坚持只生产一种车的时候,市场上通用等其他竞争对手逐渐赶上并慢慢超过了福特。美国通用、克莱斯勒、福特形成了big 3,大量制造在这个时期,让美国成为了一个轮子上的国家。
大量制造在美国的地位在1955年达到了顶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福特发明了流水线方式的大量制造以后,非常慷慨大方的与欧洲制造商分享自己的经验,让欧洲在20多年以后终于开始赶上美国制造商。1950年代,德国大众,法国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建成了可以相比底特律的汽车制造流水线,开始了大量生产。以奔驰、宝马为代表的一些高端传统手工制作汽车厂,也在向大批量制造发展。在1950年到1970年期间,在欧洲市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另一个市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却在一个很小的市场发展了出来。
(图:世界汽车生产量按区域占比)
精益制造的出生
从1930年代丰田建立,开始制造用手工方式生产汽车开始,一直到1949年,丰田都说不上有多成功。很多因素也导致在丰田在1949年辞退了大量的员工。在1950年,丰田家族的Eiji Toyota去了位于底特律的福特,进行了一次朝圣之旅,他看到了大量制造的优势,也意识到了这种方式不可能在日本成功。
这个时候丰田面临的市场是这样的。日本的本地市场非常小,但是却有着非常多样化的需求,从政府官员需要的豪华轿车到农民需要的小型卡车,还有需要适合日本拥挤的城市的小型车。日本的员工从这个时期也有了开始变得强势的工会,不原意再成为临时雇员。而美国以及欧洲的员工,主要由这样拿着小时工资的临时雇员。对于刚刚处于战后的日本,从西方世界获取技术以及技术的交流及其困难,比如像福特在欧洲建立的工厂,极大的帮助了欧洲的工厂改进生产技术。而这点对于当时的日本也是不可能的。还有另外一点,国际市场的各大汽车公司都也想要打开日本这片新的市场。
当时的首席制造工程师大野耐一,分析了美国的制造系统后,结合日本的情况,开始走上一条精益生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