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娓娓道来的传奇经典
文/zero007
对沈从文的熟悉,不仅源自于他的作品,还因为他与张兆和的爱情婚姻故事。但熟悉的仅仅是他成年之后,对于他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故事却知之甚少。
《从文自传》一书是沈从文先生于1932年暑假在青岛完成的,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体自传,包括《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辛亥革命的一课》、《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预备兵的技术班》、《辰州》、《常德》、《一个大王》、《一个转机》等篇目。
本书讲述了沈从文先生年轻时的湘西成长经历,记录了作者天真好奇的童年时代,胸怀抱负却经历坎坷的青年时代,最终选择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随着沈先生开篇不紧不慢地叙述,他的故乡凤凰,一座边远、偏僻的苗疆小城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尽管沈先生叙述得很详细,我依然感觉到很陌生。我发现沈先生的家乡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里的人民蛮悍不驯,却又真实可爱,有他们默认的生存规则,生活得井井有条,从沈先生笔下道来,盎然有趣,使人读得津津有味。
从书中你会发现那里才是真正的乡土生活。它不是花花草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而是好奇心奇佳的农家野小子眼中充满乐趣的田园。是土生土长与乡土融合的自然释放。
那些新鲜多彩的乡土田园生活,被沈先生用质朴鲜活的语言描写得好像我们也身临其境一般。
就算是“革命”来了,他的叙述也是不慌不忙的,一个几岁的野小子,哪管什么立场不立场,他只记得表哥答应给他带的花公鸡,只记得叔父红着脸磨刀的情景,这一切在他眼里都是“十分有趣”!
书中有一些杀人血腥场景的描写,沈先生没有添加任何感情色彩,只是通过童年的自己,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口中直白道出,真实而残酷。
这样血淋淋的场景,是恐怖,憎恶,害怕还是惋惜悲悯等等,所有的情感色彩都交给读者自己去体会。作者只是冷静地陈述他所看到的真实场景,这也是沈先生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后来他终还是忍不住在文章中表达了他的爱恨情感。
譬如:“我那时已经可以自由出门,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头。每当人已杀过赶不及看那一砍时,便与其他小孩比赛眼力,一二三四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或者又跟随了犯人,到天王庙看他们掷笠。看那些乡下人,如何闭了眼睛把手中一副竹笠用力抛去,有些人到已应当开释时还不敢睁开眼睛。又看着些虽应死去还想念到家中小孩与小牛猪羊的,那份颓丧那份对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远忘不了,也影响到我一生对于滥用权力的特别厌恶。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这一段,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些早年的经历,对于沈先生后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着特别深远地影响。
童年的沈先生有一颗永不疲倦、探知欲特别强的好奇心,他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和发现这些新鲜景色事物。
凡是脚步能到的地方,他都想走到;凡眼光能及的东西,他都要把那些东西刻印在脑子里。他的小脚不知疲倦不停歇,像一阵风,把我们带到了凤凰城的每一个角落。
淘气的小顽童渐渐长成了少年,“既多读了些书,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接近自然时感觉也稍稍不同了。加之人又长大了一点,也间或有些不安于现实的打算,为一些过去了的或未来的东西所苦恼。”对周围的生活熟悉的同时,他开始思考适合自己去做的一个目的,一件事业。
这时沈先生来到了报馆,那正是“五四”后的几年,各种外来的新思想一下开拓了他的视野。“他开始转而“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了。
“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 。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这是沈从文先生离开湘西前的想法。当机会来时,他会变更自己,并十足的去用心把握,去思考如何生活的更有意义。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温和质朴却耐人寻味,他是一个永远歌颂强悍精神的人。强悍精神在《从文自传》里随处都可见,这种精神可以给人信心。
他的成就和他在生活中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一个善于观察并勤于思考的人,造就他写实与主观幻想水乳交融的作品风格。浪漫而不华丽,淳朴而不世俗,这是民国众多文人中所不曾也不能到达的领域。
这本自传,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较,我们越发会明白沈从文先生的真诚宝贵以及文学天赋,《从文自传》终也成为了传奇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