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好人的路,什么时候都不晚
“人生的每个阶段我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我每一次都选择了错的路,因为走对的路实在太难了”这句来自电影《闻香识女人》的话让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对的路会难到人们不得不去放弃,难道只有选择错的路才是捷径吗?直到我看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才明白其实人生路口没有捷径,对的路和错的路只不过是行路的方向不同,花费的时间长短不一和耗费的力气上大有径庭,但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殊途同归。
《追风筝的人》就是讲述着一个阿富汗少年从人生路口迷路到寻找对的路的故事。故事围绕着友谊,背叛和救赎展开,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在面临人生选择的路口上迷失了自己,从选择错误的路开始,一路背负自己的愧疚和罪责,直到最后寻找踏上那条正确的路得到救赎,而在他漫漫人生路上风筝就是那个引路的指南针。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座。这是一部以阿富汗的历史和宗教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题材,阿富汗留给世界的印象一直都是恐怖,战乱和贫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想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把那个曾经经历塔利班残暴执政和多年内战后的阿富汗呈现给世界。《追风筝的人》不仅是卡勒德·胡赛尼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的投影,也是对阿富汗这片土地特有的爱和信仰的诠释。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很大部分原因因为童年环境潜移默化而形成。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从出生开始都失去了母亲,感情上的缺失,让他们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对方的陪伴。但因为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的隔阂,他们内心的世界对友谊的认知不在同一个层面,阿米尔心里一方面嫉妒哈桑抢走了父亲的关爱,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没有人认可的时候,接受哈桑的陪伴和鼓励。
阿米尔长时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一直处于自卑和懦弱的心理状态。所以在面对哈桑被坏孩子阿塞夫侮辱时,他认为牺牲哈桑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已,所以他选择了逃避,假装没有看见眼前发生的事情。
面对为友谊献身还是漠视抛弃哈桑的抉择,阿米尔踏上了错误的那条路。假若他选择了对的路,那意味着他之前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他会失去象征胜利的风筝,从而失去父亲为数不多青睐的机会,另外他还有可能受到阿塞夫残暴的伤害,这一切就像一块巨石挡着他勇往直前的脚步。
正真可怕的不是选择那瞬间臆想的恐惧,而且选择之后不安和愧疚带来的后遗症。
当阿米尔为了风筝牺牲哈桑后,他觉得自己就是湖底会吃人的怪物,可是他无处诉说,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和哈桑也再回不到最初那份纯真的感情,阿米尔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哈桑消失,来逃避每时每刻来自内心的责问和内疚。
这份没有来得及解开的真相和诉求原谅的心理随着阿米尔栽赃和设计哈桑,迫使哈桑父子离开共有的家园后,被阿米尔以鸵鸟的心态埋在了心底。
剧情发展到这里,随着阿富汗国家政权的更迭,流离失所的阿米尔父子也被迫离开了炮火纷飞的阿富汗远赴美国生活,这一离开就是整整十五年。
阿米尔以为十五年异乡人的生活,足以冲刷和模糊他不想回忆的过去,可是人到中年的他经管经历了丧父和结婚,却依然没有卸下十五年前的包袱。阿米尔的故事就像现实人生某一面的缩影,心怀愧疚和罪行的人,不管走到哪里,走了多远,总有一种声音在呼喊着你回头,当你能回过头的时候,就像停在了当年那个路口,等待重新来过的机会。
阿米尔也等来了他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一个来自大洋另一端的故人辛拉汗的求救电话,迟来的机会开启了这趟阿富汗赎罪的旅程。
但是阿米尔没有意料到迟来的赎罪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面对为了保护自家院子而牺牲的哈桑夫妻而成为孤儿的索拉博,流落在沦陷之地等待他前去救援。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远比当年在牺牲哈桑和挺身而出之间做的选择难得多,这样的艰难就像亏欠了十五年累积下的利息。
面对分叉路口的再一次抉择,阿米尔这次选择了挺身而出。他是索拉博唯一的希望,不管迟来的弥补能不能抵消遗留的罪行,只要迈开善行的第一步,就是救赎的开始。
经历九死一生的阿米尔做到了他对索拉博的责任和义务。故事的结尾最后一个画面是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一个看似轻易的转身只有经历过故事的人才知道其来之不易。
人类区别于动物是因为具有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感情,这些额外的优势让人类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但是也是因为这些优势衍生了欲望和弱点,让人性变得扭曲和不堪。
捷径看似是聪明的定义,但真正意义上的捷径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没有走过的捷径不过是孤注一掷的猜想,很多人被它的外表所迷惑,“捷径”所负担的代价远远高于另一条看似艰难的心路。觉得对的路太难那是因为还没经历过比对还难的错,所以人生难免一路跌宕起伏,迂回婉转。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好的心路感悟启蒙书,从两个阿富汗少年时代到中年的因果循环的故事,告诉读者何为勇气,何为罪行,何为救赎。面对人生的重重考验,只要还存留转身的勇气,那就去追属于你的风筝。
记住,开启成为好人的路,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