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冲虚古观”
号称有“乱峰四百三十二”的罗浮山,迄今我仅去过一次,是在2018年8月,骑行去的。想不起为什么去,买了门票就爬了个山。可见是没有目标,大概因慕罗浮山的名气而去的,实对罗浮山并不了解。仅知道苏东坡到过罗浮山。
去年认识的东江大哥是个苏迷,且对名胜古迹着迷,对苏迹、罗浮山,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
文章中多次提到冲虚古观。得知冲虚古观是广东省文物单位,是罗浮山很有名气的一个景点。可我没有到访过,于是去查百度。一方面做一点初步了解,一方面想借机会说说个人对文物保护相关的一点看法。
冲虚古观(图片来自网络)冲虚古观
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朱明洞景区麻姑峰下,骑行距离(市区)不到60公里。因在罗浮山景区内,需要买门票,我并没有想造访的欲望,并且主观第一感觉上兴趣不大,倒是觉得离冲虚古观不远的酥醪观有点意思,酥醪观我也没去过,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冲虚古观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初为葛洪修道炼丹的南庵,名曰都虚。葛洪升仙后,晋安帝义熙初年(405),改建为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扩建,易名为“葛仙祠”。北宋元祐二年(1087),宋哲宗赵煦下诏赐“冲虚观”额匾,把都虚观改名为冲虚观。
那么,自冲虚观得名以来,就叫冲虚观。而现在观名多了一个“古”字,叫“冲虚古观”。这个古字又是什么时候、何人加上去的呢?是不是因为冲虚观的年岁古才加的呢?我看,多此一举。
“冲虚古观”的匾额,乃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
大门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不知出自何人撰书?
东江大哥文中有读者留言问到冲字。于是我也问了一下百度:
“冲”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表示水流涌动,原作“沖”。“衝”原写作“𧘂”,始见于《说文》小篆,表示通途、要道之意。现代,“冲”做为“衝”字的简化字使用。从“冲”的水流涌动的本义出发可以引申为被大水撞击或卷走,又引申为以水冲洗、冲激、混合、调和之意;从“衝”的交通要道之意可引申出道路交叉的地方,即交叉路口,又引申为很快地向前直闯,以上义均读作chōng。当“冲”引申为劲头猛、气味浓、有刺激等意,“衝”引申指朝某一方向直行、朝向、针对、凭借等意,以及对别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冒犯、猛烈地撞击的意思时,皆读作chòng。“冲”与“衝”虽然来源和本义不同,但是二者的引申义多有交叉,且读音相近,所以,现代汉语将“冲”与“衝”字义合并,字形统一作“冲”推广使用。
那么,冲虚古观的冲读chōng,还是读chòng呢?据百度冲虚古观视频主讲人的读音,是读chōng。从这个读音来对应它的意思来判断,冲虚古观当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河边还是交通路口?
冲字体演变“冲”字五体演变
甲骨文“冲”字的两边是“水”,中间为“中”,像一幅图画,是形声字。金文“冲”字沿袭甲骨文,从“水”从“中”,大多简化为左“水”右“中”字形。“冲”字小篆出现分化,一例从“水”从“中”,另有后造字“衝”从“行”,“童”声。隶书“冲”字沿袭篆书字形,从“水”从“中”,或从“行”,“童”或“重”声。古楷书“冲”字分别写作“沖”和“衝”,现代汉字则将二者字义合并,写作“冲”,沿用至今。
冲虚古观内有几块特别的木匾:
“燮元赞运”木匾,是清代嘉庆皇帝因吕祖有保佑河堤巩固之功所敕封吕祖的封号。
“惠民佑顺”木匾,则是嘉庆七年(1802)时任两广总督吉庆剿匪有功而奏请皇帝为罗浮山葛洪庙颁赐的御匾。
“道存橐龠”木匾,是民国时期,冲虚观因救济香港患鼠疫的同胞有功,受香港三华医院(东华医院、东华东医院、广华医院)获颁的匾额。
冲虚古观为全国二十二座重点观宫之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东江纵队司令部设在冲虚古观内,冲虚古观对研究广东地方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有较高的革命文物价值。
个人认为,由于历史变迁,遗存的名胜古迹的相关真相,有些已很难辨析。就算是专家考证,也不一定100%等于真相。不排除后人附会,乃至以讹传讹。譬如说寺庙观内供奉的各位神仙,有的说得有鼻子有眼,真有其人其事。认真问问自己:果真如此吗?这好比算命先生,命果真能算的话,岂有不可改的道理?那都去改写命运,逢凶化吉,幸福如意,荣华富贵了。因而,名胜不如古迹更有说服力,物比人更真实,更具有信赖的品质。当然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认识它们。对于划作文物,成为保护对象,必有它的历史及现实价值意义,并且跟当权者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文物一定有它的历史价值意义,也在于政通人和,有人来关注。关注保护文物,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正如慎终追远,这一点我不否认。忌讳的是,不能还原真相,以一方之言,误导乃至迷信愚昧群众。之所以这样说,请问我们知道的历史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吗?所以,毋宁相信文物能说话,不如相信自己当下的感受。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粗识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