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恁多错——谈《诗经》中的宣姜
《诗经》中的邶、鄘、卫三个诸侯国最早是这样划分的:朝歌以北为邶,系商纣之子武庚的封国;朝歌以南为鄘,系武王弟管叔的封国;朝歌以东为卫,系武王另一弟霍叔的封国。三国分封不久,发生了“三监之乱”,摄政的周公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叛乱:诛武庚、杀管叔、流蔡叔、废霍叔,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周成王因其九叔(姓姬,名封,武王同母弟,武王把他封在康国,故世称康叔)平叛有功,故以原邶、鄘、卫三国之地改封给康叔。国名则取藩卫之意而叫“卫”。大约位于今天河南安阳、新乡、濮阳境内黄河、淇水所夹区域,国土面积方五百里,是西周时期面积较大的诸侯国,在当时,卫国实力雄厚,真正成为了西周安定的基石,不负“卫”国这一国名。只是,《诗经》的编著者孔子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尽管他生活的年代早已没有了邶、鄘这两个诸侯国的存在,但他却仍固执地用《邶风》《鄘风》《卫风》来加以归类,至今都令人费解。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魏风》和《唐风》,《郑风》和《桧风》的归类上。
卫国前期的君主们基本上都能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国力和国家地位一直在不断上升。卫国从最初的三等爵国“伯”,到后来成为二等爵国“侯”,再到后来成为一等爵国“公”,算是达到了诸侯国的顶峰,只是,整个卫国就算是在顶峰期间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正能量”典故,相反,卫国历史上倒是出了好多遭人嘲笑的“风流韵事”,这些当事的国君受到历代的嘲讽、批叛我认为理所当然,毕竟你是一国之君,你没有管理好国家,后人不骂你骂谁。但好多后人也骂宣姜,读了好多诗和史之后,我感觉似乎是骂的过份了,因我我觉得宣姜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错。
先说宣姜出身,宣姜是齐僖公的大女儿,齐僖公有三个儿子三个姑娘(一说两个姑娘),三个儿子分别叫诸儿、纠、小白,诸儿和小白后来都作了齐国的国君,就是齐襄公和齐桓公。 三个女儿分别叫宣姜、文姜、哀姜。之所以叫宣姜,是因为她第一次实事上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宣公,故称宣姜。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死后谥号叫“文”,史称文姜。哀姜嫁给了鲁庄公(鲁桓公与文姜之子),死后谥号“哀”,史称哀姜。由此可看,以上六个人应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关系。(也有一说是哀姜系齐襄公诸儿之女,这样的话哀姜就低了一辈)。
再说卫宣公。卫宣公是卫国的第15任国君,姓姬,名晋,是卫庄公之子。无论作公子还是作国君,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功绩,但他的风流韵事倒是被历史记载的一清二楚,让从从古骂到今。他当卫国国君的19年(公元前718--公元前700年)里,卫国人也没有饶了他,明里暗里地写诗讽刺他,如《新台》、《二子乘舟》、《墙有茨》、《君子偕老》、《鹑之奔奔》等,全是讽刺他的诗。
荒唐之一 ,和他的其中庶母夷姜通奸并生了三个儿子伋、黔牟、顽。卫宣公姬晋的父亲卫庄公娶了齐国齐庄公(齐桓公的爷爷)的女儿齐姜为正妻,但齐姜不会生育,卫庄公其他夫人、宠妾等却为庄公生有好多公子,姬晋是其中之一。卫庄公死后,先是其兄长姬完继位,世称卫桓公。后卫桓公被公子州吁杀死,州吁当了不到一年的国君便被大臣石碏设计杀死在陈国。最后,卫国的大臣们把姬晋从被邢国迎回来立为国君,史称卫宣公。宣公之母究竟是哪国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并不是诸侯之女。宣公即位后,立夷姜为后,立伋为太子,从这点可以看出,宣公虽然虽然私通庶母显得有点荒唐,但却能给夷姜和儿子这么高的名份,也算是有情有义。
荒唐之二,截娶自己的儿媳为妇。卫宣公立儿子伋为太子后,派人到齐国给伋说媳妇。这个儿媳妇在迎娶的路上时,卫宣公也不知从哪里听说这个儿媳妇非常漂亮,于是,好色的卫宣公便又超了色心,借国君的权势力把儿媳妇摁倒在自己的床上,由于伋为人忠厚老实有孝人,卫国人替他不平,于就是就了作《新台》一诗来讽刺卫宣公。这个新妇人本来该是太子伋的夫人,现在却成了太子伋的庶母,成了卫宣公的夫人之一,史书上称她为宣姜。说明一下,宣姜后来和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寿,朔。
从以上的情况看,在卫宣公强娶宣姜之时,宣姜没有任何过错,卫国人就算同情公子伋并作《新台》以刺,但对于一个坐在花轿上等待嫁人的柔弱女子来说,她怎么能料到本来的老公公会把自己强行娶走?因此,《新台》这首诗是完全讽刺卫宣公,宣姜并不是讽刺的对象。
但宣姜后来却被当成淫妇、贱人看待,《二子乘舟》、《墙有茨》、《鹑之奔奔》这几首诗里都含有讽刺她的成份,不过,你要真正看完与宣姜相关的史料之后,你肯定会感觉好多事情宣姜并不能自己做主,因而她也不应该受到那么多那么重的指责。这些指责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两件事,其一是公子朔上位,其二是宣姜再嫁公子顽。这两件事在汉儒特别是在朱熹的眼中,那绝对是大逆不道之事。
宣姜虽说开始是作为太子伋的妻子而嫁到卫国的,但既然被卫宣公强占并且生有两个儿子,在“母以子贵”的年代,宣姜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寿或朔能代替太子伋被立为储君。她借宣公喜欢她的优势,不断地在宣公面前说太子伋的坏话从而达到立自己生孩子的目的。你别说,卫宣公还真是被她给说服了,卫宣公安排了一出“雇凶杀人”的戏来除掉太子伋。只是天算不如人算,公子寿天生仁厚,当他得知父亲宣公和母亲宣姜的计谋后,竟把这个计谋通报给了兄长太子伋。太子伋也是仁厚亲孝之人,他明知父亲要杀他而立宣姜生的弟弟,但却毫不避死并以此满足父亲的愿望!这下子公子寿倒没辙了,于是就设法把太子哥哥伋灌醉,然后拿着太子伋的信符上了路,宣公和宣姜安排的杀手们就把寿给杀了。太子伋酒醒之后听说弟弟寿冒充自己先走了,赶快快马加鞭地追过去,只是遇到那帮杀手时,杀手们早把寿给杀了,太子伋便没有独活的理由 了,在质问了那帮杀手之后,还是被那帮杀手给杀了。卫国人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忠厚仁孝的公子,就作了《二子乘舟》来悼念这兄弟俩,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宣公和宣姜的仇恨之情。这件事,宣姜处于私心而陷害太子伋,的确实有错、的确应该挨骂。
后来,宣姜立自己儿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他的小儿子朔虽然是卫宣公比较小的儿子,但最终被立了太子,而且最终成为了卫国的君主,这就是卫惠公(公元前700年即位)。
宣姜本来是作为太子伋的夫人嫁到卫国的,出嫁时估摸也就十五六的样子。卫宣公在位18年而死,此时宣姜最多30多岁,而她的小儿子朔顶多也就10来岁,这么小的孩子当国君,再加上卫国人对伋和寿的怀念,卫国公族的人就开始起来造反了,卫惠公做了四年不到的国君后就被赶到了齐国,直到公元前688年,卫惠公才在他的舅舅齐襄公的帮助下回国复位。为了使自己的外甥能够坐稳卫国江山,齐襄公一方面杀了卫国公族的左、右两公子,另一方面,他又让宣姜改嫁给公子顽。
宣姜改嫁这件事,从卫宣公的角度讲,公子顽是他的儿子,宣姜是他的夫人,这个决定就是让宣姜再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或者说让公子顽娶自己的庶母!卫宣公当年干过这样的事,现在齐襄公又让自己妹妹来做这样的事,无论在今天看来这与伦理道德多么不符合,但在春秋时代,这种事在治理国家的国君们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只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卫国上下的一片谩骂,这谩骂当然也指向宣姜这个当事人,但这件事中,宣姜作为一个处于你死我活斗争核心区的弱女子,她敢不服从么?
宣姜再嫁公子顽后,与公子顽生有三子两女: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宣姜与卫宣公的儿子卫惠公朔死后,卫懿卫即位,他就是在历史上以养鹤出名的卫懿公,卫懿后来战死在夷狄侵卫的战场上,卫国国君之位就传给了宣姜与公子顽所生的卫戴公,卫戴公即位不到一年就死了,卫文公接着当了国君,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实现了卫国的复兴。宋桓公的丈夫宋桓公在夷狄侵卫时把700多卫人救过了黄河,保留了卫国的血脉,许穆夫人在听说卫懿公战死之后就飞马前往吊唁,《诗经》上的《载驱》就是叙述这件事的,许穆夫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从宣姜所生这7个孩子的表现看,品行、才能优异的占多数,这应该归为宣姜教育有方吧。
虽然好多史书上把宣姜说成是淫贱之人,但综合历史史料看,就算是宣姜有错,其错也没有那么多那么严重。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历史结论,其核心的核心在于那个年代的女子不但没有独立的人格,而且常常是当权者最顺手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