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麓拾遗想法杂文随笔精选录

留在德寿宫的两个遗憾

2023-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徐小多杭州

                    

半年前,数次经鼓楼过街隧道必会留意东面高高砖墙后的神秘德寿宫进程,不知何时能完工。2023年德寿宫终于可以“与民同乐”了。今天凭身份证去了趟德寿宫。

严格说来,此地应称谓“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德寿宫遗址建造的。那个南宋德寿宫遗址现在就在博物馆的地下。历经四次考古发掘,明瞭了德寿宫遗址的范围,东到现在的直吉祥巷、西到中河中路、南到望江路、北到梅花碑一带,大概有17万平方米。

德寿宫要用三言两语介绍,就是当年秦桧占有的“南宋高干廉住房”。等秦桧死了后被收回国有,改成了退休后的宋高宗“皇家养老院”。

德寿宫当年是如何的风光,博物馆里有详尽的介绍。现在新建的地面楼宇只是当年盛况的九牛一毛。尽管如此,窥一斑而知全豹,潜心浏览还是能部分复原旧时规模和无上神境的。

从望江门路的正门处拾阶而上,进了德寿宫的宫门和隔门,眼前是一片硕大的露天庭院。迎面是器宇轩昂的重华宫。无意间在以为的肃穆中,首先感受了主办者送上的一番幽默,心情增加了许多轻松愉悦。

重华宫东侧有供应南宋饮品的配殿,——民居大约只配叫“厢房”,皇帝老二的才能叫“配殿”。走进配殿,有幅宣传画引得“路人”甲乙丙丁......都会心的笑了起来,还纷纷把画拍了下来:宋朝的皇帝老二居然戴着口罩,在做防控志愿者。这真是“旧时赵家德寿宫,今日百姓打卡地”。“防控”面前,皇帝与庶民同戴口罩,也算是识时务的“入乡随俗”。

德寿宫新建的建筑是高于地面的,所以要下到遗址需沿着指向清晰的导示牌乘电梯。

走出电梯,遗址展览的设计可谓精心备至。如此巨大的遗址,光是不看任何介绍,走上一圈就要花些脚力,所以,随处有休息的长条凳。因为人员限流,参观遗址的氛围是安安静静的。哪怕整点播放的巨型数字影像吸引了四面簇拥过来基本上都是习惯大着嗓门表示自己“中气十足”的上年纪的男女。遗址之上的全景影像,使用现代高科技复原了曾经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旧日时光,但除了音响里传出的解说声,人群居然保持着应有的安静。莫非皇宫的威严现在依然存在,还是潜意识里还有对皇权天然的虔诚?

遗址博物馆遵循旧制,也是以实物和文字介绍南宋德寿宫历史的。对于大多数不从事历史研究的人而言,文字的解说对了解历史原貌显得至关重要。可是,我看了这里的文字介绍,感到了一点遗憾。

在“②如何确定建筑尺寸”的介绍文字中,我对几处出现(“同瓦”)表示莫名其妙。譬如一处“头顶筒(“同瓦”)瓦结瓦”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般而言有两种可能:其一,表示此处的“筒”与“瓦”是一样的意思或读音,但引号应该规整,写成(同“瓦”)啊;其二,表示此处的“筒”应该是由“同、瓦”两个部首结合而成的字,这个可能性更大。

我回去查了几种字典。在《汉语大字典》第1526页;《中华字海》第817页;《康熙字典 (内府)》第1789页等处都查到了由“同、瓦”两个部首结合而成的字,读音为“tong”。在解释中,又看到这个字的异体字“㼧”,义项为①覆盖在两行仰瓦相连处的瓦。②[~瓦]即筒瓦。

那么,遗址博物馆的文字介绍为什么不用由“同、瓦”两个部首结合而成的字呢?大概因为现在的许多输入法字库里没有收录这个字,所以打不出。那么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有!我曾经在最早的电脑里用造字功能造过字库里没有的字。现在的电脑在“附件”里也有“True Typz造字程序”(我没用过,不知是否好使)。还有,找到这个字的图片后,按理是可以插入文字中的。我不是专业计算机文字录入工作者,无法再说出更多的办法,但我坚信: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这个由“同、瓦”两个部首结合而成的字一定会体面的替代(“同瓦”)的,哪怕就用一下“㼧”,也要好一点。

造成我的遗憾应该怪谁?肯定不是文字的撰写者。这些好同志为了撰写一片文稿需要翻阅无数的书,求证无数的点,煎熬无数的夜,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如果文字录入的人也能感同身受,绝对不会敷衍了事,在全世界面前丢脸。这是些什么人?关系户吧,不怕扯了烂污被追究。还有上一级拍板审定的人没文化还是没担当?

一个字让我有遗憾,但终究只是小伤大雅。大遗憾还在后来!

兴建“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应该与当下宣传的“宋韵”有直接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宋韵”?几乎没有标准答案。大约可以是从宋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深厚积淀、强大渗透、连绵传承。挖掘宋韵文化,就是挖掘生活中的审美旨趣、生活文化。

那么,“宋词”肯定位列在先。这一点,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做到了。宣传“宋词”的篇幅不少,也提到了埋在今天西马塍路的词家姜夔。但是,南宋姜夔作为中国历史上极有地位的音乐家则只字未提。这是我极大地遗憾。冷落了南宋的音乐和音乐家,这一败笔,让“宋韵”和“宋晕”有什么两样?

“词”是什么?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随着音乐和诗歌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可以说,没有音乐的孵化,就没有唐诗、宋词、元曲。

在隋唐、五代时,老百姓都会哼两句的“曲子”。曲子的谱主要靠口耳相传的,当年也没有作曲版权之说,谁都可以随便填上词,然后自得其乐的歌唱。填的歌词叫“曲子词”。曲子词是曲调在先,填词在后,所以创作也称“填词、倚声”。这种形式其实就像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被日本犬童球用此旋律填写了一首《旅愁》;李叔同用词旋律填写了《送别》。

南宋时期,音乐达到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曲子词也因为有了固定的格律,最终演变成了宋词。所谓词牌,就是词的制式曲调名称,是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原名。但是,再好的填词也是在用现成就有的曲谱,用滥了。于是通晓音律的词人不依旧谱而自作的新曲,叫“自度曲”。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具备创作自度曲的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宋姜夔。

姜夔的作品《白石道人歌曲》是南宋唯一传世、唯一传世、唯一传世的带有自度曲曲谱的古籍,具有极高的音乐研究价值。今天依曲谱再听姜夔作品,我们还是感受得到姜夔的曲风。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暗香》《疏影》,意境高远、格律严谨、旋律多变,淋漓尽致的对江南意象进行了抒怀。

浙江有浙江音乐学院和许多二级音乐学院,里面藏龙卧虎,有许多专家对宋朝,尤其是南宋的音乐有着多年的潜心研究,成绩斐然。可是,他们几乎都只能闭门造车,除了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一下论文外,没有人在乎他们、喜欢他们。南宋姜夔再厉害,作为音乐家,今天同样也是没有人在乎他、喜欢他。这是宋韵残缺的遗憾,还是今天白痴的耻辱?

走出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面对阳光,我的心里还是有许多明亮。我在博物馆还是很有收获的,哪怕是落了两个遗憾。同样,我也乐观的预见,我的两个遗憾一定会被“后来”弥补掉的。德寿宫遗址在地下,地表上的建筑是无中生有的,但毕竟有了。一个字,一个人的缺失还不至于要无中生有,有现成的,解决起来要方便快捷得多。只是,这个“后来”不知要“后”到何时“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