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记 | 《原则》——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我认为最受用的一个部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总是有不同的想法,但又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而每当想要与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大家最后很容易沦为了无休止的争辩。可我又觉得,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必要的。所以怎样与人交流可以找到事实的“真相”,又同时避免无效和无意义的争辩呢?
我想,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具体明确的答案和方法: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自我意识的防御机制、思维盲点
a. “自我意识障碍” 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负责我们大脑中情绪的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你有利。这些区域使你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对你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
b. 思维盲点 ——我们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无法理解自己看不见的事物。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其他人能得到的好想法。这容易使你陷入自我认知的盲区。
我想,人要进步,关键第一步是需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发现以及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盲点。以下这些迹象,可以帮助我们时刻注意自己和别人是否处于头脑封闭的状态:
识别你应当注意的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迹象
1.头脑封闭的人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他们通常会因无法说服对方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
2.头脑封闭的人更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
3.头脑封闭的人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4.头脑封闭的人会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可能错了……但这是我的观点。”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种典型暗示。这往往是一种敷衍性的表态,人们借此来固守自己的观点,还感觉自己是开明的。
5.头脑封闭的人阻挠其他人发言。 在对话中一方看起来不给对方留说话空间的话,他就可能是在阻挠对方说话。
6.头脑封闭的人难以同时持有两种想法。他们让自己的观点独大,挤掉别人的观点。
7.头脑封闭的人缺乏深刻的谦逊意识。
怎样做可以避免头脑封闭?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行为)
a.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b. 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
c. 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d. 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
e. 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
f.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g. 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
理解你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内省)
a.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因为,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该观点时,你就经常会产生心理痛苦,尤其是当相关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这种心理痛苦是一个迹象,说明你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以高质量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
b.认识自己的盲点:花点时间记录一下,你经常在哪些方面因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东西而做出糟糕的决策。可以请其他人帮你,尤其是那些曾看到你所忽略的东西的人。
c.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
d.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 。独立思考,努力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都是很重要的,但总会有些时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为你的观点辩护,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观点。这会很难,但保持头脑开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识比你的任何观点都更好,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最终对你也更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当你的观点与别人产生分歧的时候怎么办?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a.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双方的动机都是真诚担忧错过重要观点。
你们彼此要真正看到对方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们两人理性客观地努力探寻事实。(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
b.你应该提问而不是做出陈述,以平心静气的方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记住,你不是在争论,而是在开放地探求事实。你要保持理性,并期待对方也保持理性。如果你冷静,平等对待对方,尊重对方,效果就会好得多。
c.遵守“两分钟法则”,两分钟内不许打断对方,以便对方有时间把想法说清楚。
d.跟任何人都头脑开放不一定有好处你应该花时间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讨观点。(可信是指在问题相关领域有长处或者有更多经验的人,同时头脑开放的人)
e.如果你们发现讨论陷入了僵局,就商定一个你们都尊重的人,让他帮着主持讨论
3.4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总结:
以上是我认为这本书中最关键的20%的原则。我家玄关柜上有一块告示板,上面贴着一些提醒自己和家人注意的口号,其中一条就是“止辩”。就因为家中常常有意见不合的争吵,让我总是很痛苦。我们都知道需要善于吸收别人的观点,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让重要的决策浪费在不重要的小事情争辩当中。这是人天生的缺陷,又是阻碍我们进化的最大缺陷。也可能是我们败给人工智能的致命缺陷。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想被世界的进步淘汰,我们则需要通过刻意的练习去完善缺陷,自我提升。
书中给出了一个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
实现人生目标的5步法书中这个流程我总结为:“创意择优”机制。我认为这步骤不仅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行为指导,也是锻炼我们思维方式的方法。
上面这个图,是我加工过的。我想,对于人的认知和头脑的开放程度,也可以在“目标——问题——诊断——方案——实践” 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失败,感受成就感与挫败感,在痛苦的磨练中逐步迭代进化升级。
而一下子升级到最理想的位置很难,那么根据“刻意练习”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小目标开始进行锻炼。而小目标,不妨从认真理解一本书的观点开始。问问自己为什么而读这本书,找到你读书的目标,然后分析你遇到的问题,结合书中的理论和自身经验,找出根本原因,再思考合理的方案,然后落实到实践中,去验证或修正自己的认识。
例如,我为了提高认知水平而读“原则”,我感到最痛苦的是不知道如何与别人讨论分歧,通过这本书和检视自己的经历,我发现自己有头脑封闭的情况,别人也有头脑封闭的情况,这阻碍了的我认知,我的解决方案是从阅读开始(好书等于一个可信度高的人),写出自己的总结并分享出去(高透明度),与其他可信的人交流深思熟虑的分歧,从而锻炼更开放的头脑。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课上有一节讲如何提高创造力的,其中的方法与“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我不知道应该是什么”,基于大量的事实去深入了解,让观点从真相中自然升起。
而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是社会得以进步的革新力量,所以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创造力为进化的前提。
对于处理现实问题,我们则需要克服潜意识对我们的控制,避免自己的防御机制和思维盲点阻碍了我们去看见真相。而需要用理性和逻辑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潜意识,又会在我们大量积累正确的经验和过程中,给予我们感知世界自然规律的直觉。
这是否是基于现实的意识对潜意识进行修复和迭代的过程?就像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自我学习一样,就如所有生物进化的过程。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