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小线一起读书成长读书想法

万般读书方法,都抵不过“喜欢”二字

2022-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是什么都能逗的

最近两三年,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其中也不乏好的影响,比如: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平凡生活的可贵性。

同时,如何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也开始广受重视。

不管是为了更好地度过或猝不及防或遥遥无期的居家日子,还是让自己在现实的迷茫中看到前路的曙光,很多人又重新捧起了久违的书本,让自己的心灵徜徉在阅读的乐趣之中。

关于读书,中国杰出的出版家、曾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且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可是,对于这样的“好事”,大家体验起来却千差万别,尤其是不同专家、学者、名人关于读书的某些观点,或者令人不知所从,或者令人焦虑不已。

比如“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句,就特别吓人。引得很多人争相学习持此论调的作者怎么读书,看看是否能因之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其实对于读书的真知灼见,除非你天资过人,否则,读书量和年龄是两个绕不开的重要条件。

也就是说,书读到一定的量,再加上多年的实践体认,才能够对读书这件事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日本知名的“读书家”出口治明,读书过万册,且先后担任过日本 Life Net 生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自己几十年来的读书经验写进了《书的使用法》一书,许多观点令人深受启发。

读“厚书”还是读“薄书”?

书的厚薄,体现出的不止是页码的多少,通常还有内容的丰富度和权威性。

如果想要学一门新知识,是应该选几本有分量的该领域专著呢,还是选几本入门级的读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回答是先读七八本该领域的“厚书”。

其理由是,厚书的出版成本更高,出版社既然用更多的成本出一本厚书,就不会找水平不高的人来写。只有水平高的人才写得了厚书,水平高的人写出来的书,出错的概率就会更低。

所以,先读了“厚书”,掌握了该领域的全面的知识点之后,再去读薄一点的入门书,很容易就建立起一个清晰明了的知识系统。

对此,作者还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先读厚书再读薄书,就像刚入职时最好有一个严厉的上司一样,对于个人的成长其实是更有利的事情。

读经典原著还是读解说书?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古籍,有的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波兰女作家维斯瓦娃·辛波丝卡认为,阅读是人类迄今发明的最荣耀的事。正是借助于古籍流传下来的宝贵智慧,人类才得以更加迅速、顺畅地走向更高级的文明。

但是,经典古籍距今过于久远,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

是读经典古籍的原著,还是读现代的白话注解?

这是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成为很多人的一大困扰。

本书作者出口治明认为,一字一句地阅读古经典籍,首先是能够感受作者的思考过程,这是锻炼人类思考能力的最佳方法。

而且,对著作解读最好的唯有作者本人,后人解读得再好,也不会超越原著。

故而,想要从经典古籍中学得更多,还是以研读原著为佳,读太多后人特别是今人的解读,一来属于取巧之举,二来可能会被误导。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大家再耳熟能详不过。那么,二者孰轻孰重,有无高下之别呢?

其实读书与行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读书再多,没有实践,不过是个书呆子而已;行万里路,如果没有读书所得支撑,也不过是个邮差而已。

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尽管这个“用”不一定是肉眼可见的所得。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说:“人世有三智,分别是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与人交流获得,通过亲身经历获得。”

作者出口治明进一步阐释道:要想正确地获得知识,理解世界,就必须用“纵横思考法”看待事物。纵向为时间轴,横向为空间轴。

若以企业事务为例,纵思考就是根据人类或公司的历史来思考(向前辈们请教,阅读古经典籍和公司历史等);横思考就是根据世界上其他人或者其他公司的状况思考(调查其他国家或其他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的尝试,也就是旅行)。

在出口治明这里,从人、书、旅行三者中学到东西的比例大致为2.5∶5∶2.5。正因为此,他扎实地掌握了许多领域的知识,能够更加全面和灵活地看待事物,也没有染上所谓的“大企业病”。

关于读书,书中还有不少令我深以为然的观点。比如:“书的阅读方法完全是个性使然,这种个性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读书是为了愉悦自己”,等等。

同样,书中也有些观点未必适合我们多数人,比如再难懂的书也从不跳读。

我想,我们应该记住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且是很个性化的事情。

学习他人优秀的读书方法,又不拘泥于他人的读书经验,这才是我们正确阅读《书的使用法》的方式。

那么,就让我们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慢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节奏,使阅读成为人生旅途上最好的伴侣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