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苦瓜的管理智慧

2018-08-07  本文已影响169人  唐夕_ai
文/唐夕

我一般每个月要见一次我的理发师,虽然他的收费是店里最贵的,但我还是点他,因为我喜欢跟他聊天。

上周末,我又如约而至。他的店总是人流如织,不过只要是提前约好,一般都是他在等我了。

他很年轻,身材清瘦,不知应该说时尚还是潮流,总之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理发师装扮。

一见面,他就跟我说,下次找他就要去他的新店了,装修很快就能结束,新店更大更漂亮更舒适。

这几年看着他的店一直在变化,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更成功,他真的是一个很有头脑和想法的年轻人。

当他正准备开始修剪我的头发时,他的美女助手过来找他,面露难色,问道:

“这个月还是买苦瓜吗?”

“对,买苦瓜。”

“都要吃吗?”

“没完成的都得吃!”

“这个月有你呢!”

“我也得吃!”

然后,她答应了一声就走了。

他俩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我特别特别不喜欢吃苦瓜,但据说很多人喝苦瓜汁减肥。

“你们这是要集体减肥吗?”

“哈哈,不是,今晚有月度总结聚餐。没有完成任务的人要生吃苦瓜。”

“啊!!!生吃啊?”

“是!”

“吃多少呢?”

“一条苦瓜切4等份。”

“哇,太残忍了。我听说生苦瓜难吃到吐!”

“对,上个月吃吐了5个人。哈哈…”

我突然想起曾经听过的一本书,上面有说到一个管理技巧,就是必须给自己的团队制定目标,且在目标计划时间完结后,不管结果成功与否,就算是只剩下买瓶啤酒的钱,都要买瓶啤酒与自己团队成员来一次聚餐。总结经验,畅所欲言,重新规划下一阶段任务。

“有意思的考核,有效果吗?”

“有啊,好几个上个月不达标的这个月都完成任务了。他们都说再也不想吃苦瓜了!”

“那你怎么想到要他们吃苦瓜呢?万一不吃呢?”

“不吃也可以啊,谁不吃就为聚餐买单,要吃到所有人满意为止。大家站一排一起吃,看见别人都吃了也就跟着吃了。”

“那完成任务的怎么奖励呢?”

“直接发现金红包。”

“嗯,够直接,拿着红包看别人吃苦瓜表演。吃了苦瓜的人一下子就记住了吃苦瓜的痛苦,对未完成任务有直接的身体感知。不像我们绩效评分,不管好坏都体现在一个分数上,没有一点刺激感。大部分人根本就感觉不到差异。”

“是的,我以前也想了好几个法子。你说不给任务也不行,多少都要立个目标。完不成扣钱吧,现在的90后根本不在乎那点钱,养家糊口的人吧,你扣点钱他又特别在意。结果,不在乎的人觉得我小气,在意的又积攒了怨气。我就不再扣钱了。”

“嗯,确实如此。”

“然后我换成增加搞卫生的工作量。虽然不愿意扣钱的人倒是无所谓,但那些90后直接拒绝,宁愿缴钱也不多做事。更有人直接花钱请人来帮他搞卫生。”

“这么土豪?”

“干我们这行的都比较年轻,多半不愿意上学,刚出来工作,父母又舍不得,都不差钱!他们是最不好管理的人了。”

“是,我们公司每年也会招几批实习生,上百人,一般半年后所剩无几。车间已经很难再招到学徒工。你们这个职业还算是年轻人喜欢的,我们一线的蓝领高级技工更是青黄不接了。”

“我发现他们这代人啊。比较有个性,好胜心和自尊心都强,向来吃软不吃硬,对小钱不在乎,心情不好就走人。我也不知道这个法子能用多久,顺势而为吧。”

“哈哈,你也可以多点选择嘛。上个月苦瓜吃吐了,万一这个月看见苦瓜抗拒呢?你还可以用辣椒、柠檬、芥末,任选其一嘛。”

“对哦,白醋也行,干半杯!”

“那你可千万别说是我建议的,哈哈。”

一席话聊下来,深有感触,民间自有高手。

绩效考核一直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甚至有言论说很多企业都是因为绩效考核垮掉的。不管绩效考核的条款看似多么完美,财务计算多么精确,但是其激励作用的有效性很差。甚至会演变成各相关部门相互拆台和自保的行为准则。

为何一条苦瓜能提高业绩,还能搞定问题多多的90后员工,而且整个团队还能其乐融融?什么样的绩效考核才是对激励有效的?

我觉得我的发型师给了我启发:

1、他以身作则,自己没完成任务也得吃。

而我们大部分企业,不管业绩如何,老板都是大会小会给底层施压,没有看到对老板的考核。

2、让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感知,立马兑现。

生吃苦瓜到吐的痛苦直接让人感知到了没有完成任务的结果,较之在工资条上的绩效分数更能刺激人的精神刺激。都有逃避痛苦的想法。

3、奖励金钱,惩罚却脱离金钱。

完成任务直接现金奖励,未完成任务不与金钱挂钩,这样即满足了获得金钱带来的快感,又避免了失去金钱带来的负面影响,激发人的本能。现金红包奖励永远是简单粗暴又最有效的激励办法。

4、聚餐加生吃苦瓜,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一个团队每月例行聚餐,部分人还要生吃苦瓜,期间不乏趣味性,如果真有人不愿吃苦瓜,那又增加了一次聚餐的机会,对于打造团队氛围来说有积极意义。

5、管理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照本宣科。

差不多所有企业都会打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口号,但是,有哪家企业不是希望改造他们的员工为“听话”的员工呢。于是,诞生越来越多的规章制度。考核部门与员工斗智斗勇,两败俱伤。

了解并满足不同的需求,激发不同员工的积极性,才是一个管理者在面对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的员工时该有的态度,千篇一律的照搬大企业的办法或是书中的理论,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嗯,下次还找他聊天,再跟他学习如何带团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