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忘忧社想法

教育中的话语,起于分数之内,出于分数之外

2019-04-18  本文已影响3人  醉余堂主人

最近听到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模式,觉得挺有意思。这种模式认为,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游戏开发者的鼓励手法运用到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在玩游戏的时候,每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得到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大进步大鼓励,小进步小鼓励,但绝无批评。所以,你看,几乎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玩游戏。

那么,这种表扬鼓励系统运用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来,是不是会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呢?表现好,大大表扬;有小进步,小表扬;没进步,不表扬,但也不批评。我想,如果这套鼓励表扬的游戏设计程序在教学中运用的话,肯定会受到学生欢迎。因为它符合人们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

那如果我们把这套游戏鼓励系统在教育系统全面铺开的话,会不会全面开花呢?我想,在实际操作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假设所有老师都能遵守这个鼓励系统规定,教学手段只有鼓励与表扬,而没有批评与惩罚,那么如果碰到不听从教学指令,乱说乱动,上课玩手机,扰乱别人正常学习的行为,怎么办?不表扬,也不批评?

再比如,假设这套鼓励系统在初期阶段被充分贯彻,老师以表扬为主,不批评,不发火,很多学生都在一种游戏的状态中学习,家长也时不时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肯定,所有人皆大欢喜。但问题是,这种鼓励系统无法掩盖实质上的学生差异性。只要有考试,接下来必有分数,必有排名。在欢欢喜喜学了一个阶段后,测试下来,学生的成绩呈高低不平,依然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这个事实,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不会改变。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这个时候就会对这套鼓励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分数高,都开心;但如果这个班级,这些学生分数低呢?在现有语境下,分数低,说明学生不用功(但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其实无论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如何用功,考下来总有前后高低的),说明老师教学水平低(这也是一个悖论,原因同上),家长心里会嘀咕(升学压力在那里)。几方面叠加的消极反馈会使得这种鼓励系统在下一个教学阶段受到质疑:这个真的有用吗?

我的理解是,这种鼓励系统当然有用。但前提是教育多种手段的综合并用。无批评,则赞扬没意义。奖惩要并举,才能突出效果。单独强调鼓励系统的使用,是把教育的诸多环节只集中在一个环节上面——表扬。显而易见,这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这种鼓励系统可以部分借鉴,但却无法替代教育的所有奖惩环节。这跟游戏与教育两种行为的根本功能差异有关。打游戏打赢了高兴,打输了也就打输了,没什么大不了。教学的结果却对人影响大得多。分数高低直接影响你能不能升到一个重点学校。所以,前者是休闲娱乐功能,而后者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人生功能:改变命运,跟上社会的发展,做一个跟得上时代的公民……很多。

所以教育和游戏的分量是不一样的,这也导致了两者的手段与目的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话说至此,是不是游戏的鼓励系统其实没多大意思,不采用也罢?

不。我就听到过身边的老师曾经这么跟学生说话:XXX,你看,你这次考到了49分了,不错!说明你再努力一下,你就可以考到五十几分,六十几分!这几天,你很自觉,老师都看在眼里,为你高兴!你真乖!所以,你看,这样你就能提高到49分了,是不是啊?我们一起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继续进步的!

其实,这样的鼓励跟游戏开发设计中的鼓励系统确有共通之处。这是一种心里的接纳,感情的沟通,但却不是在游戏。

在这样的教育里,分数是要的。但就算分数不高,在分数之外,老师依然看到孩子们的努力和进步,老师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样的态度,是一种关心,一种温暖。它是教学,但又不仅仅是教学。教学的效果,起于分数之内,最后,是应该出于分数之外的。这才是教育,活生生的对人的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