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西方经典学习群》

与柏拉图相会之前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39人  思想筆記

2018-08-09

米开朗基罗问的问题: "怎样才是完美的人体?"

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致敬古希腊,创造出理想的人体。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创世纪》中,亚当有着理想的身材比例,与古希腊时期雕塑有着一样的壮硕胸肌、匀称的线条。

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理想的风尚蔚为一时,甚至连真人的雕塑,都不是注重还原度,而是按照理想的方式雕塑。雕塑家卡诺瓦(Antonio Canova),为拿破仑的妹妹(Paolina Bonaparte)作的雕像看起来宛若神明,其雕塑手法也与艺术家制作爱神情侣的手法如出一辙。

但没有人责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手法脱离现实、不够逼真。因为大家似乎能够认同,当时艺术家所追求的,不是写实的笔画、现实的呈现,而是对理想人体的不断探问。

"怎样才能呈现力与美?"这应该是当时艺术家共同的问题。而艺术家们也用一个时代的作品给出了答案。

不同问题提出不同回答

许多人诟病,人文学科没有标准的答案,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这样的批评往往认为,人文学科没有学习的价值,因为终究每个人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如果果真如此,又是什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亲近"经典"呢?又是因为什么因素,有些人被奉为"人类的导师"?为什么有些思想可以抵御千年潮流的撞击,至今屹立不摇,启发着我们,甚至我们身后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呢?

科林伍德 (R.G Collingwood) 曾说:「政治理论(政治哲学)的历史,不是对同一问题不同回答的历史,而是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回答的历史,其答案会随问题改变而改变。

这个说法虽然是针对政治哲学说的,但也启发我们,理解经典的态度。与其将大师们的回答,当作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如去想,那根本是这些导师们根据身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理想,提出的不同探问。

不同的探问,有不同的回答,再自然不过。不同的探问,吸引着历世历代内心抱着不同疑问的男女,前来亲近这些思想,也是这些思想从不过时,可以千年不摇的原因。

不能辨别大师们不同的问题,却用同一问题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无异是愚蠢的。你不能拿现实主义的画风,去质疑米开朗基罗作品的价值,两类大家,追寻的是不一样的答案。

柏拉图问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国家?"

许多人质疑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他让集体标准凌驾于个人之上,是十分忽略个人自由的恶劣想法。

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认为人们应当做适合自己天性的事。有人天生是手艺人,有人天生是生意人。柏拉图建议:one man should practice one thing only, the thing to which his nature was best adapted.

这段话就饱受批评。批评者称:"有人可能并不喜欢他很擅长的事,反而喜欢做他不擅长的事,或者一个人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事,而没有一个生活目标。如果我们禁止他这样做,这是有道德的吗?"

《理想国》里还说到,哲人王为了帮助人民培养品格,应该要政治审查,不让腥膻色的"影视作品"流入国家,败坏人民的审美,使其情欲不受控制,使其品性受到挑战。

许多现代读者,包含王小波,根据自己的时代和立场,看到这段话就气得跳脚:"控制言论,这当然有利于统治,国家稳定,焚书坑儒,经常404嘛,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又有道德吗?!!!"

但,柏拉图在撰写《理想国》时,他确实是在为实际的政体服务吗?他确实是希望实际的政治照着他的建议去施行吗?他心中的问题是在问:"我如何建议政策"吗?还是,他的问题其实更接近于:"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怎样才是理想的国家?"

柏拉图问的应该是后者。他的《理想国》是理想的探询,而非现实的政策建议。

人类有各式各样,但柏拉图没有要讨论人实际上是怎样泄怠懒惰,欲望却又无穷无尽;国家有各式各样,但柏拉图没有要讨论实际上权力总是让人腐败,没有哪种现实世界的政治可以达成理想。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柏拉图回答: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善用天赋各司其职。做上天给自己的一份,负起今生的责任。不浪费自己的才能,也不要虚伪狡诈贪图不是自己的职位。

"怎样才是理想的国家?"柏拉图回答: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智慧的君王带领群众。哲人王丝毫没有个人财富,他的人生为了所有的人奉献。上天给他的智慧,他就需要拿来用在百姓身上。像牧羊人领着羊群,带羊群逃离羊群自己不知道的危险。

柏拉图就他探问的理想境地,给出他的答案。有趣的是,这答案与中国的答题者相似。 《大学》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一个哲人不应该只是修养自己的品性,而应该推己及人,成为一国之王来治理百姓。哲人王统治的目标,孔子有曰,《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王要起领导作用,让黔首默默受到教化。

孔子一生政治改革失败,柏拉图对叙拉古统治者的教育也没有成功,但实在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两人追寻的理想境地,层次是高超的,人间根本不可能达成。两位大师也明白自己的追问,并没有实现的可能,于是退而著述,让理想在观念中蔓延千年再千年,寻找下一个能与他们对话的人。

超越人间的探询

有人可能批评,理想既然没有指导现实的作用,那读这些哲学做什么?

好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理想,推行到现实世界,可能就是防范疏漏、孳生犯罪的灾难结果。那我们要知道这个大同世界要干什么?

答案是,你可以不要读。读的时候,更要警惕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均富的理想不能通过人民公社达成。

但,理想不能指导现实,不代表理想脱离现实。好比文艺复兴艺术家没有脱离现实,把人画成四只脚两个鼻子,而是超越现实,创造完美的人体。

哲学家也可能是深谙现实却不能苟同,所以提出一套自己心中的理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就说,我们的现实是影子,哲学家希望可以走出洞穴,面见真实的太阳。哲学家追寻的太阳,不存在人间,而是超越人间。

你想问什么问题?

经济学过往都是用"应然"去讨论的。假设人是理性的,偏好有一致性。就是说如果你爱5元胜过3元,那么你应该也会爱50元胜过30元。这样的假设,把人当做数学公式:

5 > 3,自然的两边乘以10 之后,50 > 30。

但近30年经济学发现人并非如此。经济学有了重大的修正,认为不能用"应然"去解释人类实际发生的行为。而应该引入心理学的观察,更多注重"实然"问题。这个转向在经济学里无可厚非,因为经济学企图解释人类,而不是提出一种道德理想。

但就柏拉图来说,我们称他作哲学家,他本来就不是经济学家,在问"人是怎样",他问的问题,更像是"人应该怎样才算理想?国家应该怎样才算理想?"

讨论柏拉图之前,还是要先区分自己想问的是应然的问题还是实然的问题。不同的大师问不同的问题,给出各自的答案。不同的读者也因为自己内心不同的困惑,去接近不同的大师著作。如果你要的不是一个应然的问题,或许在与柏拉图相会之前,你就可以和他说再见了。

参考资料


延伸话题:阅读经典的方法

面对柏拉图的方式,适用面对其他的经典。

《正义论》作者,当代哲学家罗尔斯 (John Rawls) ,在《 Future Pasts: The Analytic Tradi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y 》一书的最后章节谈到阅读哲学经典的态度与方法。

第一,根据当时哲学家对问题的理解原原本本地提出他们的问题,即按照他们自己看待这些问题方式提出他们的问题。

第二,我试图以最强而有力的方式呈现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我牢记着密尔在评论西季威克的说话:「一个学说在呈现其最佳形式之前,这学说并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评判。」

罗尔斯的说法,与阅读宝典《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说到如何适切的批评一本书:

When reading a book, point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will arise. How should you proceed in dealing with the disagreements?

  1. before you can agree or disagree one way or the other, you need to understand
  2. When you disagree, do so reasonably
  3. Resp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mere personal opinion, by giving reasons for any critical judgment you make.

一句话小结,阅读经典的态度与方法是,理解先于批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