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的回忆
朝望
每到秋季开学,央视都办一台带有晚会又像上课性质的节日,叫开学第一课,把开学第一课变成一个节目名称,其实,开学第一课,指的是新学年新学期老师上的第一节课,甚至某一科目在新学期里的第一节课。
从读书到参加工作,我读了16年书,应该经历16次开学第一课,如果按课目算还更多呢,但至今,都没有哪个开学第一课,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开学对我来说,无非只是发下了崭新的课本,闻到新书本散发的墨香味,又像拥有私产财产一般地盘算着自己的课本是否和别人一样而不会少了哪本,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不管在接下来的新学期我能否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但是在形式上,我真拥有了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这是我开学第一课的印象。
其实,要说有比较深刻印象的开学,是我小学三年级开学第一天早上,在全校集合的操场上,时任加兴小学的覃松树校长在全校师生前面高兴地宣布:从今天起,你们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了——你们也用他们一样的课本,学的是全国统一教材。原来从此起,不管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小山村,所学的书本是一样的,但是,记得开学的那天,校长比我们学生兴奋,我对校长的说法还是将信将疑。
不过,有件事让我相信校长的话,那是我爸妈去桂林找我舅回来的一天,晚上,我在我家饭桌上在点着煤油灯做作业,我爸拿出一张字条,叫我做一做这套题,看看是否会做,我刚一听吓一跳,我最怕做重点难点题目,但细细一看,原来是一套数学应用题,关于里程与行走速度的题,我只好认真地解题和计算,十几分钟后终于算出结果,递给我爸看,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算对了,原来,这是他在桂林从表姐的作业中抄得的数学题,拿回来让我做做,想检查我的学习情况,幸亏我会解题,原来城市里也出与我们农村小学同样的题目,这是我爸唯一一次给我做的数学题。
而我做我妈给的数学题却是一套现实题——记得大约也是我读三年级上下,我妈就叫我去和我伯(公霞)核算我家刚从牛栏挖出的肥堆体积,因为,伯伯是队里的会计,负责记录全村每户交给集体的猪牛栏肥料,那时是集体经济,肥料可以折算成工分,很多人都与队里核对工分。我是我妈眼中的读书人,叫我代表我家去核对,其实,那学期我刚学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根本还没学到体积的计算,更没有见过像肥堆那样梯形体积的现成的计算公式,所以,在伯伯前面,只听他一一给我解释我家肥堆的长宽高和计算的结果,虽然我一窍不通,只在那点头装懂,但是,伯伯肯定知道我那时的水平,也肯定不会像做我爸的数学题那样给我满分,可是我妈并不知道,她估计还在为我的进步感到自豪。
其实,那时的父母给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帮家里的忙,或给家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没有"开学第一课"节目所教导我们应学“琴棋书画",将来知书达礼。父母只希望子女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甚至只要是一个会认认字、会算算数的人,也就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