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癖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十一逛寺庙,别再听信什么“男左女右”

2017-09-27  本文已影响248人  赵莲贵

我在一个佛教寺院做新媒体方面的工作。可能会有人问,佛教怎么做新媒体呢?佛教可一直在做新媒体: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刻板,是唐代的金刚经刻版。雕版印刷技术,就是唐代的新媒体。文化有传播的需要,就要拥抱新技术,新概念。

金刚经雕版

佛教寺院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的极好的地方。有古代建筑,还有古代习俗。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旅游,喜欢遇佛拜佛,进庙烧香。而进庙第一件事儿,就是跨门槛儿。有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男左女右,从来没有人去想想,凭什么男左女右?男左女右的说法有合理依据么?其实跨门槛确实有说法,只是不是男左女右。而是你靠哪边门框走,就跨哪只脚。比如我靠左边门框,我就跨左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如果两个人相向而行的话,都这么一跨,都这么一侧身,就不会撞上。如果两个人并排而行呢,就一个跨左脚,一个跨右脚,这样就不会挤到。就跟我们在马路上开车,统一走右边是一个道理,防止出交通事故。

我们跨过门槛,进了寺院。就开始说烧香了。现在的好多信众游客是只知道烧香,却不知道如何烧香,为什么烧香。

烧香是佛教的事儿么?不是,烧香其实是中国的事儿。

在古代,几乎做什么事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在庙寺院里烧,在道观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也焚香,作为一种门第身份要烧香,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连做个电脑病毒,都要叫熊猫烧香。

而且烧香这一习俗历史也很长,《诗经》中就就有对周文王在祭祀时上香的描述,叫:“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南宋定都杭州,还有个特别有名的西湖十八景之一,天竺香市。

一说香市啊,我就想起十来岁的时候第一次进寺院,门口左右两排,全是卖香的。最神奇的是那种大香,高香。一米多长,小孩儿手腕那么粗,那些香客就这么扛在肩膀上,跟孙悟空似的。那庙里一个烟雾缭绕啊,呛人。完全没有古人烧香的那种雅致。

后来到了杭州,在寺院应聘的时候,得到的笔试题目就是《谈谈如何文明进香》,这才知道进庙烧香,并不需要烧多大多高多贵的香。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三支清香,就够了。

三支清香,佛教的说法是礼敬“佛法僧”三宝。第一支香插在中间,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供养僧,净而不染。

有人可能问,问什么不让我烧高香?你这不影响我信仰么?为啥不让大家这么烧,不环保嘛,雾霾严重。而且寺院全是木头建筑,又在山上,一不小心引起了山火,全都烧没了。

在寺院的香炉前还能看到很多奇怪的“仪式”,其中一个就是在烧香的时候拜四个方向,又说是顺时针东南西北,有说是逆时针东南西北。又是青龙,又是白虎。生怕那个佛祖菩萨没拜到。这不是上香,这是贪心。其实根本没有这些说法。你就是不上香,你供一束花,一份水果,一杯净水,也是供养。其实就是随缘,我在寺院里的工作生活中,法师们也常跟我说随缘。

还有个我常看到的现象就是投硬币,不管是香炉,还是水池,反正只要能有个坑的地方,就会有人往里面扔硬币,顺带许个愿什么的。扔硬币许愿这个说法好像是,意大利罗马许愿池里面的吧。不知道怎么的飘扬过海来到中国的寺院和各种旅游景点里面。

不管是四方朝拜还是扔硬币,其实并没有谁告诉那些有人香客该这么做,只是大家看着别人这么做,也有样学样,没人知道里面的道理,糊里糊涂的成了“绵阳效应”里面的绵羊。

其实只要稍微留心一点传统文化,亲近一些佛教文化,就不会执着于各种各样的形式和说法,也就不会听信各种流言,从而变成一个招人笑话的所谓信众。这也是我在寺院里的主要工作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正确的佛教文化。

上香的很多礼仪,不单单是佛教礼仪,也是中国传统习俗。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点红烛,上香祭祖。不用嘴吹香烛,插香的顺序,这些细节,我从小就看我爷爷做。每到年节,我都刻意地留意,请教我的爷爷和父亲一些传统习俗上的细节,我想要去学习和传承。

两年前,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父亲有些老了的时候,同时意识到,这些传统也老了,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传统的祭祀礼仪了,会不会几十年年后,年夜饭的饭桌上再也没有一声对“三代的公祖,老少的亡人”的招呼,只剩下对红包的期待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