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爹
2020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本书学术性较强,可读性不是太强,书中好多内容是作者搜集查询的史料,同时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性。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的爹——爱新觉罗•载沣(1883.2.12--1951.2.3),字伯涵,号静云。道光帝之孙,7岁以庶出第五子的身份承袭第一代醇亲王奕譞的爵位,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的生父,嫡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婉贞,福晋为慈禧太后的养女,荣禄之女瓜尔佳•幼兰。大清历史上除睿亲王多尔衮之外的唯一的摄政王。
1901年18岁的载沣因义和团民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委任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1903年任随扈大臣。1906年任正红旗满洲都统,次年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1908年在光绪与慈禧先后辞世,三岁溥仪为帝后,担任监国摄政王,成为大清的实际掌权人。
载沣摄政伊始罢黜袁世凯,启用镇国公载泽,肃亲王善耆等少壮亲贵把持朝政。次年遭汪精卫刺杀未果。宣统三年撤销军机处,组建以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的“皇族内阁”,又因为没能摸清局势不合时宜的出台铁路干线国有化,造成川乱,并最终引发武昌起义。无奈之下只得召回袁世凯收拾残局,载沣辞去摄政王隐退。经历北洋军阀和日本侵略者以及共和国三个时期辗转北京,天津,长春,于1951年病故于北京。
纵观本书有几个观点值得一提:
一、慈禧之所以选择载沣接班,首先是因为血缘关系,其子溥仪入继同治兼祧光绪,无论辈分还是血缘都可顾及;其次载沣性情温和,形象清新,能够为中外各方所接受;再次载沣虽然对自己的哥哥光绪被慈禧长期钳制心有同情甚至怨气,但是溥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至于接班后翻慈禧的后账;最后还有一点载沣虽说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但正是这样平和的性情更利于宪政的进一步实施,宪政的平稳过度也就保证了大清的“万年基业”。
二、宣统逊位,大清亡国的“锅”不能全让载沣一个人背,个人觉得他也不必背负主要责任,因为:
1.载沣是慈禧选定的接班人,而慈禧为了个人权力欲望不给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导致权力中枢“断血”。
2.当时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内有派别相争,民意宪政,外有列强环伺,革命党起义,以慈禧的强势手腕估计也应付不了。
3.少壮亲贵载泽,善耆等人为载沣所信任分别委以重任,奈何这帮皇亲国戚不但不全力以赴,反而看不起载沣,从各方面给载沣施压,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互相拆台,与革命党勾结,最终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三、如何评价载沣!
载沣确实有自己的错误,比如罢黜袁世凯,拆散慈禧留下的“老班底”;相信“有兵在”就不会出乱子;过于相信少壮亲贵,不能做到卓贤任能人尽其才;推出“皇族内阁”将保守派(张謇)和立宪派(康梁)推向革命一方!但是为什么载沣会形成这样的性格?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老醇亲王奕譞因自己儿子当了皇帝,为了避免慈禧猜忌,制订了“戒奢和戒贪”的家风,造就了载沣不喜争权夺利的廉洁作风。
2.大清自雍正始不得明立太子,慈禧为了个人权势不提前培养接班人,载沣从来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处理训练。
3.载沣7岁父亲去世,独自执掌家事,溥仪即位,成为监国摄政王时也不过25岁,面对的确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油条”和内忧外患的局面,如何掌控时局。
所以载沣确是清帝逊位前的最高统治者,优柔寡断有之,缺乏魄力有之,但不应承担首要责任。终是历史潮流使然,人力所难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