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理财投资简书电影院

看电影、学理财,有这部就够了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124人  郑一文

我曾经拿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剖析记账的重要性(老读者应该记得我这篇文章《听说你想学理财?请从记账开始》,里面有电影的内容介绍)。

这部电影非常贴切表达女人买买买的快感。每逢我心情低落、不想动脑时,就会想起它。前几天,我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惊讶发现,原来这不是低配版的时尚肥皂剧,而是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科普剧,几乎每五分钟就有一处经济学知识,厉害不?

我在豆瓣搜了一下这部电影剧评,几乎都在抨击它不够光鲜亮丽、不够时尚,剧情肤浅、老土。亲,你知道原著作者、编剧用心良苦么?人家是想教经济理财常识啊,不是单身女子如何钓上金龟婿。

跟我来,一点一步挖掘这部剧的精彩之处。


(一)

关于“价格”这个问题,女主角在小时候就有认知。比如鞋子,售价与使用价值相符时,那类物品为“妈妈价”;售价远超过使用价值、但有华丽耀眼的外观,这类物品为“实价”。

(这里“实价”,是一种修辞方式,不是指真正的价格。)

当然,你已经不是小孩子,电影里说“实价”不是真实的价值。像RMB1000+元的一枚小别针,显然不是等同1000元的使用价值,不过它会令你在朋友圈耀眼一两天。而长相普通、百搭好用的物品,价钱不贵,而且物有所值。

经济学很重要的常识:价格不等同于价值。这句话,放在奢侈品上尤为贴切。

(二)

一个普通女孩子如何快速拥有名牌服饰?或者这么问,一个人如何获得超过他财富的消费能力?

答案是,信用卡

依靠赚一分钱再花一分钱,不论个人还是国家,财富的积累会很慢。但有了金融信贷,财富迅速膨胀。少数人选择用钱生钱、积累资本,大多数人选择用借来的钱享乐消费。

女主角拥有12张信用卡,这并不是特例。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纽约的白领平均用月入1/4用于偿还信用卡的利息,仅仅是利息而已。

(三)

女主角去面试途中看到一款贵价围巾,价钱超出她当时剩余的现金。她左思右想,还是咬咬牙买下来。她暗示自己,买奢侈品不是消费、而是一笔投资

一笔投资物,能够给持有人带来持续的现金流收入,或者转卖出去获得净利,方为算得上是“投资”。在时尚业,除了某些限量款的奢侈品,绝大多数产品不具有“投资”属性,仅仅是“消费”。

(延伸阅读:《【买买买经济学】奢侈品保值么?》

(四)

在刷爆信用卡的情况下,女主角还差20元美金才够钱买贵价围巾。此时此刻,女主角只能寻求其他途径的资金,比如支票

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女主角打算开一张23美元的支票,以兑换20美元现金和一件价格为3美金的热狗。如果小吃店店主接受这张支票,那么店主要拿支票去银行兑现23元美金。

但店主不是傻瓜,万一这是“空头支票”呢?那就损失20美元现金和一件热狗。

严格来说,开支票的人只能开出不高于存款的金额。像电影中女主角欠了高额信用卡债务,要是买了围巾就彻底没钱。可想而知她能开的只是“空头支票”。

后来女主角提议,她开大金额的支票买下小吃店的所有热狗,只为了现场兑换20美元现金。店主有那么一瞬间心动了。这个时候男主角出场打救,避免店主接收“空头支票”蒙受损失。

(五)

男主角出场啦!他向在旁骚扰的女主角免费赠送20美元现金!!(这种派钱的高富帅给我来一打!)

女主角惊呆了,化身成为傻白甜,天真地问“你是用23美元买一件热狗,好贵哦。”

男主角帅气地回眸一笑,甩出一句经济学名言:价格和价值不是同样的东西的哦。

这个情节,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不过,这里讲到“交换成本”的问题。

男主角怕女主角发疯捣乱小吃店,可能害得他今天没得吃早餐。他用20美金作为交换成本,换来他购买热狗的机会。

对于每分钟价值超过3美金的高富帅来讲,20美金不算贵;但对于拿着城市平均工资的小白领来讲,这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男主角应该在此时解释,价格贵是相对的,20美金、100+美元大牌围巾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贵啊(不过这样说肯定泡不到妞)。

(六)

女主角不幸失业了。这时候室友帮她盘点,统计银行寄来的催款单,原来女主角的信用卡债务高达16000+元美金。

女主角被银行的催款单吓得花容失色,她唯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彩票”。

女主角无资产(寄居在闺蜜的公寓、无钱时可免房租),无工作(刚刚失业、面试失败),无伴侣(没有男朋友或配偶帮忙)。

“三无”青年,信用卡债务如何解决?

最实际的办法:尽快找到工作。

虽然女主角的债务不少,加上不停地买买买,短期之内不可能还清。但女主角胜在够年轻,在大城市可以轻松找份工作。靠月薪维持生活、一点点偿还债务,应该是稳妥的方法。

(七)

单身青年还债,还有一个方法,找父母帮忙。

女主角尚在失业时,她回家探望父母,想问父母借钱。她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毕生的积蓄就凝结在自家房屋和银行存款里。平日父母就爱逛二手市场,图那里的东西便宜。

年轻人看不起父辈那套做法,一丁点的钱都拿来储蓄

女主角不禁自嘲,0.25美元能够买什么呢?

这里吐槽一下,美国政府提倡“何必积蓄、尽情消费”观念,导致美国人疯狂举债、超前消费。良好的债务,是基于有一定储蓄或有优质资产的前提下。理性、负责任的做法是,先储蓄、后负债。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我们国家),眼看买房无望、突破阶层无望,就无止境地举债消费、绝望式地享受当下。

(八)

负债累累的女主角,意外获得一份财经杂志专栏的工作,还走运地成为“理财专家”。她被邀请上电视台做节目,聊到“人们最重要的东西”,她回答“trust(信任)”。

这里其实想说的是“credit(信用)”。对于美国人来讲,现金、储蓄都不成问题,最怕就是没了“信用”。一旦上了征信黑名单,就无法获得信用贷款,就会严重影响生活。

电视剧基于剧情需要,用了“trust(信任)”来表达这个意思。之后女主角作为“理财专家”却负债累累的真相被曝光,失信于观众、男主角以及好闺蜜,一下子就没了工作和住房。

没了“信用”,就很难问银行借钱。没了“信任”,就很难从家人好友身上借一分一毫。


(九)

女主角进入戒掉“购物瘾”互助小组,被导师拿走她刚买的奢华礼服和好闺蜜送的伴娘裙。女主角后来返回慈善店铺,想赎回她的两件裙子,但手头上现金不足,只能二选一。

店员反问女主角,你觉得哪一件更重要,选择是较贵的那件还是便宜的那件?

在有限资源下,经济学教人思考哪个选项更有价值、有更高的回报。选择A,则以损失B为机会成本;反之,选择B,就以损失A为机会成本。

对于女主角来讲,选择要登台上电视节目用的礼服裙,其机会成本是放弃好姐妹的信任与期望;选择要好姐妹赠予的伴娘裙,意味着损失在未来上司面前的表现机会。

择此舍彼,不但只看花费多少钱,还要考虑舍弃的机会成本。


(十)

男主角决定创业。男主角出身于名门望族,只要说一声,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丰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

但男主角决定找银行贷款,他相信自己是个“值得投资的对象”。

编剧故意让银行经理充当一会傻瓜,还一脸仰慕的表情、赞赏男主角有智慧。

比起花自己的储蓄去创业,借贷经营公司会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通过杠杆效应,本金的投资回报率会成倍地放大。而且,银行的贷款利率很低,是一种优质的资金,干嘛不用?

(十一)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讲女主角如何解决16000+美元债务问题(相当于10.5万元人民币)。到了电影尾声,女主角再次失业,还失去高富帅男主角、好闺蜜的信任,父母也帮不上忙,怎么还债呢?

还钱无非就两个手段:一是打工赚钱,二是变卖换钱。

女主角没有任何资产,唯有一大堆奢侈品。她组织一场拍卖会,超低价卖二手货,最终解决债务问题。(这里赞一句,这部电影三观正确,没有教唆年轻人走歪路还债。)

(十二)

女主角将那条贵价围巾拿去拍卖。这条围巾受到买家追捧,其中两位买家竞相加价、穷追不舍。最终由一名年轻女子以300美元高价拍得。

如果有人非常想要这条围巾(例如想泡妞的男主角),如何在公平竞争下保证夺得呢?

男主角找来两名买家,在拍卖会上互相竞争,无论哪位出价最高都会是背后的金主获得猎物。

拍卖,就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物品或资产转让给最高价者(价高者得)。一般来说,拍卖必须有两名以上买家、拍卖过程中不断变动竞价、保证公平竞争。男主角雇佣两名买家竞拍,除了剧情需要,还给观众上了一堂拍卖课。万一买家人数不足两人、导致流拍,男主角就亏大了。

竞价拍卖是一种自由的市场状态。只要价高者得,无论是雇佣两名竞争者叫价,还是不计成本报以最高价,都是符合公平竞争。


除了上面提到的经济学常识,这部2009年好莱坞电影还是有不少看头。毕竟是标准电影工业的产物,虽谈不上殿堂级作品,但剧本、演员、配乐各方面都能打个80分,比起看国产片舒畅很多。

感觉最近一个多月大家都在买买买(没办法,一年最有购物气氛就是这个时候)。当双十一的快递才刚刚到手,双十二的促销优惠就来了。

不想疯狂购物之后空虚寂寞,不妨看这部电影;不想刷爆信用卡之后还债痛苦,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