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放鞭炮?这是个问题
朋友圈这两天频繁出现环卫工的那张心愿卡图片“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时回家过年!谢谢体谅!”
环卫篇转发此微信的那些人,我以为今年春节肯定是不会燃放鞭炮的了,心里默默为他们点了个赞。我个人不会转发这样的微信,正如同我不会转发诸如“世纪花园小区(或大润发超市门前)有一4岁女孩被一男子抱走,女孩知道父亲的名字,号码是……求转发,有良心的都转了。”这种微信。
我非常讨厌这种腔调,我能忍受朋友圈的人天天卖床品卖面膜,却无法忍受这种道德绑架的腔调。我把那个信息输入百度,发现“世纪花园”在山东在河南在江西在安徽都发生过,那个手机号码输入所在地查询一看就不靠谱,转发那种信息在我看来只会让朋友感觉“整个人不好了”,觉得这个社会虽然吃得饱穿得暖,但人们仍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我会不会放鞭炮?现在还不确定。也许从小年开始,年的脚步渐近,走在大街上看到卖春联卖鞭炮的摊位,会停下来,花几块钱买那种俗称“小豆炸”的大地红,它们往往来自鞭炮之乡。春晚倒计时,主持人在电视上开始拜年,窗外噼哩啪啦的鞭炮声由近及远,空气中弥漫起硝烟味儿。我们一家三口会跑到楼下,我用竹杆挑起那挂小小的鞭炮,老公用打火机点燃,闺女捂着耳朵,一阵豆炸般爆裂的声音急促地响完,红红的鞭炮皮碎落一地,内心吉祥喜庆,我们也完成一个迎接新年的仪式。
也许我们看春晚到午夜,在别人的爆竹声中辞了旧岁,洗洗去睡。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在我们老家,也许整个孔孟之乡都是这样的习俗吧,春节不贴对联不放鞭炮的人家只有一种可能,他们家有直系的亲属故去不足三年。即便贴春联,好像也是紫色。
春节的祝福在民间历来是个重要的形式,鞭炮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一个普遍没有信仰地方,春节的家庭团聚、燃放鞭炮都可上升到宗教层面,以文明、环保为理由禁止燃放鞭炮显得非常牵强,春节每年只有一天,较之汽车生产量拥有量乃至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治理,鞭炮显然承受了其不应承受的罪名。
我姑姥爷在世时家里是做鞭炮的,有几年每逢春节,表舅都会把鞭炮拉到城市来卖。前些日子我妈还说起,有一年我姥姥居然跟着拉鞭炮的车到城里,想想多危险啊!我知道几个骇人的关于鞭炮的事件。
我们老家有个聋子,因聋而终生未娶到媳妇。他年轻时,村里有户人家娶亲,他去帮忙放鞭炮,却忙里出乱,点燃了整箱的鞭炮,巨响之下他被震聋,再也听不到任何声息。
我有个前同事的母亲当年在土杂商店工作,从前国有的土杂店才有资格卖烟花爆竹。有一天她抱着一箱甩炮从店里出来,也可能是晚上收摊到店里,一个不小心摔到地上,整箱甩炮爆炸……
过去的每一年,我们家都会放一挂小豆炸,今年,当放不放鞭炮上升到环保文明的道德高度,我还不确定。放,还是不放?这是个问题。放,还是不放,雾霾会减少吗?这也是个问题。
卖鞭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