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香港电影《浊水漂流》背后的现实
40届金像奖有几部优秀的提名影片,是高子彬的《杀出个黄昏》,陈健朗的《手卷烟》,郑保瑞的《智齿》,李骏硕的《浊水漂流》。前面三部都有斩获奖项,只有《浊水漂流》颗粒无收。连主演吴镇宇的儿子费曼在推特上笑说又是陪跑的一届。为什么呼声很高的一部电影失了荆州?微博上有一位写得很好的文章,我借用一下说明本意。
这其实是一部不那么“香港”的电影,其风格、旨趣和关注对象都与当下主流香港电影偏离较远,而与早已被人淡忘了的香港左翼电影遥相呼应。她虽以一种新姿态为近年来陷入低谷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新元素,但考虑到今年奖单“雨露均沾”的倾向,很难不让人怀疑这部特立独行的新人新作受到了主流电影圈的某种排斥。
《浊水》取材于曾经轰动全港的“通州街事件”:2012年2月15日夜,香港当年最冷的一天,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联合民政事务总署(民政署)和警方,在未事先通告的情况下,对深水埗通州街天桥底的露宿者聚集地粗暴清场,40多名露宿者的全部家当遭强行搜走并弃置。其中的19名露宿者随后在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协)的帮助下,对食环署展开了长达9个月的诉讼。最终双方达成和解,17名露宿者每人获赔2000港元(其间两人病逝),但始终未获一句道歉。影片虽在人物上有所虚构,但事件从清场到诉讼的基本事实,还是得到了完好的还原。
无家可归者问题也许只能算作香港这座国际大都会的“白璧微瑕”,常被人熟视无睹,最多偶尔引发一些街谈巷议。作为热门影片,《浊水》把这个“小问题”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这样一部远离香港主流的电影,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落选在所难免。可是电影反应的问题,依然血淋淋存在又怎么让人漠视。如果不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大概我也不会听到最新的讯息;官方登记在册的xg露宿者人数,八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9.8%,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就增长近一成。登记在册的人数只能多没有少,一来很多不愿意去登记,二来总会有一些体面留给机构。
无家可归的原因是什么?经济、低收入、失业是主要原因。想起2010年希腊破产,到最近7月6号斯里兰卡破产,说倒下就倒下,影响最大的是人民,落差最大的是中产阶级。在每一次跌落的过程,每跌一次就降级一次。阿根廷多次破产,当成的中产阶级怕也难逃劫数了。这样的现实大概谁都不想直面,没有几个人能居安思危,何况现在人人自危更不会自动面对了。由奢入俭难,难在面子关难在地位跌落难在承认失败,难在面对经济落差以后的昔日朋友。真正走投无路时才会想到破罐破摔的,大有人在。
电影真实地呈现最底层阶层残酷的人际关系,越是底层越互相迫害互相踩踏。生命在此只有活着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上,如果可以优一点活着,那一定是拉着一起下跌。一损俱损。
说到此我想起没经历什么文明的乡下人反而极具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