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韩非之死与秦国的“攻人之策”有什么关联?

2022-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逸川

《韩非子·存韩第二》试读之“韩非之死”(其五)

在《战国策》中有一篇题目为《秦攻韩围陉》的文章:

秦攻韩,围陉。范睢谓秦昭王曰:

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

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围陉,以张仪为言。张仪之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以求于韩者,言可得也。

文章记载的是范雎对秦昭襄王的一次进言,虽只有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但却对秦国此后几十年的对外方略产生了巨大影响。

按照一般的推测,这段对话应该是发生在长平之战的前夜。

当时,范雎刚刚帮助秦昭襄王去除了四贵,又对秦国的作战方略进行了优化调整,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新战略。

作为与秦国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自然首当其冲,成了其新战略下的第一个受害者。

在具体的作战方略上,范雎一方面结合韩国土地分散的特点,提出要攻取荥阳、太行道等薄弱环节,将韩国土地断为三截逐一收取,从而就有了白起攻打韩国,收取南阳并阻断其太行道的那次战争。

另一方面,则是将外交战与攻地战结合起来,采取所谓的“攻人之策”,从而就有了陉城之围。而《秦攻韩围陉》这篇文章,就是范雎对其“攻人之策”的具体阐述。

范雎首先对魏冉过去的战略进行了一番批评,说:

魏冉在任的时候,曾连续多次攻打魏国,但却没有对魏国的实力造成实质性的打击,没能让魏国伤筋动骨,为什么呢?

因为魏冉只是没命地攻取别人的城池土地。

城池土地是一国君主的命根子,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不是只有咱秦王自己才喜欢的。哪怕只是丢失了一城一地,这些君主都会心疼得不得了,就会呜哩哇啦地乱发脾气。

而他手下的那些大臣们,不管是为了讨好国君,还是仅仅为了保命,他们都会没命地坚守,所以才给我们制造了这么大的阻力。

既然魏冉的办法不好使,那你范雎可有什么能让对方“气血两亏”的办法吗?当然有了,那就是“攻其人”。

具体的操作流程就是:

揪住韩国相邦张平这个关键人物,用谈判方式也好,用恐吓手段也罢,总之就是要迫使他同意割让土地,来换取秦国的宽让、换取韩国的安宁。

张平如果是个识时务的人,自然会乖乖听命,那么我们对韩国就能够予取予求,战略目标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

可假如张平这个人就是油盐不进,就是不识时务,该怎么办呢?

办法当然有,那就是给他下眼药,想尽各种办法撺掇着韩王把他赶下台,换一个没那么倔的人上去,然后继续前面的步骤。

如此一来,大王想要韩国哪块土地,他们都得乖乖奉上。久而久之,韩国要是还不被削弱,那就太没天理了。

这里的张平(原文里被错记为“张仪”),在波谲云诡的战国时代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他的儿子却是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智谋,帮助刘邦缔造了大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吊诡,当秦昭襄王采用范雎的计策,将张平列为“攻人之策”的首选对象时,恐怕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这一时的得意,竟然会给子孙后代树下大敌,给整个大秦帝国留下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掘墓人。

言归正传。

从张平开始,范雎提出的“攻人之策”正式成为秦国对外方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的“黑金外交”也进入了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运行的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发展,“攻人之策”又被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到李斯担任长史时,更是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军事、外交、文化、商业等“全维度”,军队、间谍、刺客等“多兵种”为一体的“立体化”作战体系,被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概括起来,成熟的“攻人之策”主要是通过两个维度来执行的:

第一个维度,是最大限度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

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士兵在战场上尽可能地斩首立功,能够当场斩杀的绝对不能留下活口;如果对方缴械投降了,可以把他们当成牛马一样使唤,可以全部斩杀,但绝对不能纵其回国。

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的杀降行为,就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维度,是尽可能地分化对方的高级将领和能臣谋士。

对待能够影响敌国国策和战略部署的高层人士,要派出间谍撒出重金进行收买;倘若对方意志坚定不肯变节,那就使用离间计将其边缘化;实在不行还有最后的兜底手段,那就是派出刺客杀掉了事。

赵国名将廉颇、李牧等人,就是这一计策的牺牲品。

对“攻人之策”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李斯陷害韩非时所说的那句话: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这句话除了表明韩非作为韩国宗室子弟,不能尽心尽力为秦国服务之外,还明白无误地透露出一个讯息,那就是:

倘若不杀掉韩非,放他回归韩国,必然会对秦国构成阻碍甚至是威胁。

——这是一句典型的“攻人”话术

这也就意味着:

或许在秦王政看来,韩非是一个可以为我所用的人才,甚至有可能成为与自己相辅相成的下一任名相,共同缔造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话;

但对李斯而言,韩非只是其运用“攻人之策”的下一个试验品。

两个人在根本出发点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也就不难猜想,李斯将韩非逼到秦国来的真实目的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