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式的婚姻是对,还是错?——学习狂妈的心理学感悟之二
究竟我是做错了什么,究竟是老公错了,还是我错了?是婆婆错了,还是我错了?是妈妈错了,还是我错了?相信很多姐妹常常这样扪心自问,无论答案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样的日子有些焦虑、煎熬、甚至是痛苦。
在家里,对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我是个侦探迷,常常像福尔摩斯一样拿着头脑里的放大镜来观察丈夫、孩子的言谈、行为,希望能够了解他,能够理解他,能够两个人达成一致,得到幸福。
但是,我越是这样观察,发现到我们两个人之间差异就越多、越大。面对差异,我第一反应,哇,居然还有这样的人,他居然有这样的想法,似乎也有些道理,那么究竟是谁对谁错,应该听谁的呢?按照谁的方式来做呢?为了表示公平,还常常以局外人角度来进行客观评估,希望像包青天那样明察秋毫,让老公对我的判决,口服心服。
可是当我越是努力,越发现,包大人虽可保天下太平,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真是与众不同,越是想公平就越不太平。我们家包青天式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呢,我们错在哪儿了呢?在晓波的婚姻课上,我得到一些启发。
一男一女,两个无血缘关系的人,就肯定存在性别差异、原生家庭差异等等,存在差异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但是我们要处理的是冲突,而不是差异。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总是想着,为了不再发生冲突,从而着手去处理差异,那么冲突就一定会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因为处理差异,意味着其中至少一方要做出某种长期的彻底的改变,这就意味着一大堆的问题:谁来改,谁不改,还是两个人都改是一个问题、改成什么样是一个问题,是否能改变者是否能从心理上正确看待改变、不把改变当成对自己之前生活的彻底否定是一个问题、改变意味着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所需要的心理能量是否具备、所需要的能力是否具备是一个问题,改变需要多长时间来实现是一个问题。
其中,每一条都都会引起更多的冲突,所以处理差异根本就不是彻底解决冲突的办法,反而是引起层出不穷的冲突的办法。而我们常常是冲突得越厉害,就越期待着早点处理差异,让对方去改变,或者逼着自己去改变。
我觉得我曾经婚姻最痛苦的就是这里,老公总是希望我改变,我内在实在是无法接受,我觉得我很好,我觉得他要求我改变是对我之前生活的否定,因此他曾经说过哪些赞美我的话似乎对我来说都成了谎言;但是反过来我又没有多少勇气来要求对方改变,因为我深知要求对方改变有着太多对对方的不尊重,我又怕伤害他,无法再得到他的爱,从而又不相信他有改变的能力,同时也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价值能够让他为了我而改变。
我就卡在这个处理差异的地方了,自卑让我一个人面对了婚姻中所有的差异,也许这就是曾经感觉明明有一屋子人在我身边,我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无人理解的原因。我觉得夫妻一定要正确面对双方的差异,要承认差异之间不存在对错,在保留差异之下,仍然有空间能达成一致的思想和做法,而且差异是双方比较之下才会产生的,也要两个人一起来面对。
心理上,接受了差异,不总想着处理差异,也就不一定老是有那么多冲突。 当然晓波所讲如果认识到了差异,接纳了差异是可以实现个性的融合,带来内心的成长。是呀,之前的课程也让我认识到多样性是自然不断更近变化的基本机理,差异是多样性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个世界的发展需要差异,差异是一模一样更加普遍存在的真理,或者说不应该是接纳差异,因为差异没有任何错误,差异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当我们认识到了差异,我们就能允许自己有差异,允许别人有差异,如果给差异进行积极解释,我想差异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可能,更多希望。
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么难以接受差异呢,觉得很别扭呢?我想这个和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有密切关系,其实西方外国人对差异理解要稍微成熟一些。以前我认识到,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下,思想上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就是“服从”,而服从的前提是一个一致性的目标——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和需求。
因此,为了实现这种高度一致性的服从目标,我们传统观念里面有很强的一元化、绝对化崇拜倾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影响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与错所主导的一元化是非观。对错是对差异最简单的切割,留下对的一方,一刀下去,其他扔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刀切”,简单粗暴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做任何事情之前,中国人都要先判断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
这是我们几千年来养成的,能在封建社会生存下来的思维方式,做事情之前要摆明立场态度,要分清是否站队是否正确,不然就很危险,就有可能掉脑袋啊,我们觉得区分和选择对的事情来做,是最最重要的。或者说,在这个社会里面“对=安全”,“错=危险,甚至约等于死亡“,“对错”是一种封建社会中的生存法则。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丰富和相对公平的分散,让社会的资源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我们不再挣扎在生存线上,不再面对那么多对生命的威胁中,因此,非黑即白的对错观是非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现代社会中,取代学而优则仕这一条出路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多元化发展需要。 而我们的脑子还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趋势,我们还过多的纠结这个“对错”,我们脑子那个“对=安全”的公式依然统治者我们的心理。
我们很欣然地接受了多元化对我们天性的一些释放,也愿意让自己多元化起来,但是对于身边其他人的多元化,却还在沿用一元化的判断标准。面对多元化带来的差异,对错不仅不那么重要了,也变得非常不好区分,因为价值观取向已经多元,很多都是对的。
无法找到最正确的那刀切下去,这让很多人缺乏安全感,毕竟在我们脑子里,“错约等于危险”的信条依然很强大,我们太多人极尽所能在“避免犯错”。这样下去,面对这么多“对”的选择,我们没有提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反而是演变出来了更加多元化、五花八门的完美要求,找寻“对”的中最对的那个,比如总是想找到最好的那一刀、最稳妥的那一刀、最有利的那一刀等等,每个人都用自己不同的、差异的完美要求,去寻找一个一元化的完美解决方案。
这个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完美“一刀”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煎熬,所以我们身边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中,总是充斥着各种焦虑,各种不满意。因此,面对差异,我们要放下改变的执念,放下完美的执念,去寻找共赢的基础,化敌为友,亲密感油然而生,毕竟我们不是要幸福美好的生活,幸福不需要一定沿着一条完美的路径走向完美的目标,幸福不等于完美,美好也不等于完美。包大人在家里你可以好好地歇歇了,这里不是你判案子的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