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CAN 算法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dreampai

1、DBSCAN 算法由来

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的聚类结果是球状的簇,当数据集中的聚类结果是非球状结构时,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的聚类效果并不好。

image

与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不同的是,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中,通过在数据集中寻找被低密度区域分离的高密度区域,将分离出的高密度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别。

2、DBSCAN 算法原理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将具有足够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它将簇定义为密度相连的点的最大集合。

数据点的分类.png
密度相关定义.png
图示.png

3、算法步骤

在这幅图里,minPts = 4,点 A 和其他红色点是核心点,因为它们的 ε-邻域(图中红色圆圈)里包含最少 4 个点(包括自己),由于它们之间相互相可达,它们形成了一个聚类。点 B 和点 C 不是核心点,但它们可由 A 经其他核心点可达,所以也属于同一个聚类。点 N 是局外点,它既不是核心点,又不由其他点可达.png

4、DBSCAN 的参数选择

属于簇的点是实心,噪声点则显示为空心,核心样本点显示为较大的标记,而边界点则显示为较小的标记.png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glearn

X,y=make_blobs(random_state=0,n_samples=12)
dbscan=DBSCAN()
clusters=dbscan.fit_predict(X)
# 都被标记为噪声
print('Cluster memberships:\n{}'.format(clusters))
mglearn.plots.plot_dbscan()

plt.show()

5、Scikit-learn中的DBSCAN的使用

def __init__(self, eps=0.5, min_samples=5, metric='euclidean',
                 metric_params=None, algorithm='auto', leaf_size=30, p=None,
                 n_jobs=1):

核心参数:

属性:

6、优点和缺点

优点

缺点

参考链接

本文作为笔记记录,如果侵权,联系我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