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朋友圈的人,都没见过世面”
大家好,我是阿聊。
前不久,在微博看到这样一个话题:
#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
其中有条高赞评论说:
“不发朋友圈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没见过世面,所以没什么可发的。”
这样的说法,让我如鲠在喉。
想想身边的人,从每天必发朋友圈,无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还是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
到如今,大家都很少发朋友圈了。
但据我所知,朋友们一个个都事业有成,经常出游。
不见得是没见过世面的人。
我认为,微信就只是一个通讯工具,朋友圈也只是一个功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离开它我们一样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让自己感到舒服。
恰恰是见过了世面的人,才不再动不动就把自己外露给别人看。
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懂得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需要活给别人看
年轻时,我们总想活给别人看。
盯着别人怎么活,不断揣摩着别人的想法,过于照顾着别人的情绪。
为了符合他人的目光,我们做了太多事情。
去网红餐厅打卡,发朋友圈。
疯狂P图,用最火的构图,最流行的滤镜。
可能自己也觉得累,但为了让别人认同,习惯性戴上了面具。
南洋理工大学拍过一部动画短片《魔方人生》。
在某一个神秘次元,住着一群魔方小人。
他们根据魔方正面的颜色是否相同,来判断彼此是不是同一类人。
如果颜色相同,就碰杯喝茶交谈互动。
其中有个小人,为了让所有人都认可自己,不停转动魔方拼成各种颜色。
可是过频的社交让他不停地转动脑袋,最终头部的魔方碎了一地。
视频|点击可播放
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魔方人。
努力想要融入各种圈子,广交朋友,积累人脉。
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稳固的关系,还在八面玲珑中迷失了自己。
其实我们不需要活给别人看,你原本是什么颜色,自然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不用去过分迎合。
那些关心你的人,更希望看到最真实的你。
活给别人看的人生,终究不快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有没那么紧密
退一步说,你费尽心思发的展示,别人一定看到吗?
你的文案加配图,别人可能一刷而过。
你剪了新发型,穿了新衣服,大家可能根本没空注意你。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坐在大餐厅中。
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把自己藏在饭厅的柜子中,想象着大家找不到自己时的紧张与慌乱。
然而无论是关系多么密切的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都各自离去,根本没人注意到他的缺席。
又饿又丧的他如霜打的茄子般,只能灰溜溜地走出柜子,吃些残羹剩饭。
从那以后,英若诚就告诉自己:
永远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一个人的关系,否则就会大失所望。
每个人,终究是独立的个体。
无论在何种关系里,何种地位上,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其实没人在意你今天穿了哪套衣服,也没人在意你究竟过得好不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忙活。
这世上没有谁离不开谁,有时候,一个转身,就形同陌路。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心态莫过于:亲疏随缘,爱恨随意。
成年人,都学会了戒掉情绪
有人说,成年人的生活,早就戒掉了情绪。
就算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不能歇斯底里地哭泣,旁若无人地叫喊。
更不能发到朋友圈。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残酷无情。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工作上,遇到难题要想办法解决。
生活上,孩子哭了要想办法逗乐。
父母面前,需要你照顾的时候要想尽办法有求必应。
你不能在孩子嚎啕大哭的时候,跟着孩子一起哭,更不能在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丧气落泪。
每个人都这样,你抒发情绪给谁看。
大家都处在“一堆工作等着推进,客户等着约见”的节奏里。
根本没时间安慰你的负能量。
所以我们也要变得特别克制,不要放大负面情绪,不自怜,不沉浸在无用的情绪之中。
想起稻盛和夫说过的一句话:
“成功不要无谓的情绪。”
深以为然。
心乱时,麻烦就越来越多。
你若是不控制情绪,它就会将你吞噬。
心静了,反而一切棘手之事能够迎刃而解。
看似情绪掌控一生,但其实我们才是情绪真正的主人。
年龄不断增长,内心愈渐成熟,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戒掉情绪!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只有做到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图|6151 ©
独处,是最高级的性感
见过世面的人,不需要经常发朋友圈,也不需要总向他人展示自己。
他们懂得独处的快乐,不再害怕孤独,学会自省,拒绝依赖他人生存。
林徽因说过:
“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如果想衡量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就看他能不能一个人独处。
图|6151 ©
在节目《火星情报局》中,汪涵自爆把范冰冰和陈坤的微信都删了。
他说,“我微信里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这样的生活非常非常轻松,所有时间都是你的。”
而且我们彼此没有微信,但感情根本不会因为长期不联络就变得不好。”
汪涵善于独处,喜欢躲在家里看书。
把好的句子,或是一些思想,不断在内心咀嚼。
所以我们看汪涵主持的节目,常常会被他的学识和智慧吸引到。
林青霞曾经赞美汪涵:
“每次听你说话,都像听了一篇优秀的散文。”
他身上的那一份儒雅和从容,正是藏着他独处的时间里。
图|滨田英明 ©
很喜欢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
自己生得强大,自然不在意外界对你的评判,不取悦任何人,更多关注自我。
梭罗曾经说过:
“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而在独处时,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无论你赶赴多少热闹,跻身多少繁华,终将要脱下伪装,学会与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迁就,真切地感受聆听内在的声音,做好自己。
图|滨田英明 ©
喜欢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