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研专题】原型测试

2022-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是hoho呀

这篇笔记是可用性测试中使用的另一个独立的研究方法——原型测试

__

01 分类

根据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原型进行测试。早期使用低保真原型(Low-Fidelity Prototype)、静态原型(Statical Prototype),中后期使用高保真原型(High-Fidelity Prototype)、可交互原型(Interactive Prototype)。

//  早期

时期:产品概念不清楚

用途:快速方案的探索和验证

工具:纸质原型、Axure、Sketch、线框图

优点:快速,反馈结果快速更新优化

缺点:原型粗糙简陋需要说明

//  中后期

时期:设计理念确定后、产品框架已确定、开始做视觉效果图、开发前、开发后

用途:保证设计质量,达到上线要求。

注意:很多反馈意见不会立刻即时的实施到即将上线的版本中去,很有可能后续的迭代改进。

工具:可交互的原型、高保真

优点:易于理解、可点击交互

__

02 补充说明

//  工具

Axure:对网页端友好,移动端差一点。Sketch、Flinto、Mockup…

参考维度:可导出离线原型、在线演示、支持扫码、导出PDF等

//  环境搭建

被测试者因环境而紧张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__

03 测试过程

与上篇笔记中通用的6个步骤大概一致,不重复:

1、制定测试计划:目标、内容、方法、时间计划、被测试者的选择标准……

2、测试者材料准备

3、测试者的招募:6-8人。3人可发现70%以上的问题,5人足够

4、预测试,检查流程、进行修订

5、测试与观察

6、结果分析(后面分析)。

04 结果如何使用

原型测试后对产品功能、合理性、优先级了解的更深入。可能调整了产品的focus,但一定是微调而非大变。

产品的priority list、调整产品的信息架构、单个页面的布局层级设计动效都可能调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