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棒,儿时的记忆
夏天,有一种消暑零食,叫棒冰。南方称冰棒,北方叫冰棍,舶来品叫雪糕,冰激凌。
小时候,炎炎夏天,一根冰棒,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念想。
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渐渐有卖冰棒的出现,条件差的,背着一个涮着白漆的木箱,上书醒目的红色冰棒二字,行走于各村各户,骑自行车载着保温泡沫箱兜售冰棒的,则是在八十年代末期才有。
那时的冰棒基本就分两种:白糖和绿豆。白糖冰棒是水里加食用糖加工而成的一种纯白条的冰棒。绿豆冰棒则是下半部分是白条,上面一截是绿豆。白糖冰棒进价二分二,售价四分,绿豆冰棒进价二分八,售价五分。一个鸡蛋,一斤粮票,都可以兑一根冰棒。
小时候家里太穷,促使二哥很小就有经商贴补家用的念头,但是因为年龄太少,且没有资金支持他做生意,于是年仅十二三岁的二哥选择了相对售卖成本低,风险小的冰棒。
印象中当时二哥卖冰棒的木箱是二叔提供的,为了给冰棒保温,防止溶化,妈妈用白棉布包裹棉花缝制了一个保温垫,垫在箱子底下和周边,上面则用几块毛巾覆盖。
八十年代,交通闭塞,去县城进货只能步行,从家里到县城走最近的山路也有十一二公里,往返需要三四个小时。冰棒厂在县棉纺厂隔壁,厂名具体叫梨头冰棒厂还是永丰冰棒厂,有待考证了。
为了赶在冰棒最好销售的正午时分,二哥往往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途经水口,大力坪,小梨头咀过渡,再经大梨头咀,才到达冰棒厂。他说曾经有一次走到半途有点累了,想坐下来休息一下,结果这一坐下去就躺在大青石上沉沉地睡过去了,等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早过了进货的最佳时间,但是为了不浪费一天的时间,他一路狂奔,到县城进了比平时少一半的冰棒,回来的时候,由于有冰棒,不能跑得太快,否则就会把冰棒颠碎,加速冰棒的溶化,那样就会血本无归。
二哥卖冰棒的个中艰辛我无从体会,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傍晚准时守在家门口等他回来的身影。
那时整体生活都是相当艰苦,父母给小孩买零食完全是一种奢望,偶尔会有一分钱可以买两粒糖粒子的美好时光。买四分钱一根的冰棒,那就只能是呵呵了,买五分钱一根的绿豆冰棒这样的奇迹只有一种情况下会实现,那就是梦里。
所以,小时候夏天的傍晚甚至是晚上,二哥回家的身影,就是我一饱口福,冰爽一夏的极致时光。
冰棒箱子里,基本上会留有一两根即将溶化的冰棒,那是没有人愿意买的,有的时候溶化不是很厉害的时候,还可以拿着冰棒吮吸,而有的时候,只能装到碗里,打开包纸,喝即将溶化的冰水。
吃冰棒,喝冰水,还不是印象最深的一次。
有一次,可能是农忙时双抢季节的缘故,二哥生意火爆,少有的把冰棒全卖光了,苦等二哥回家的我,打开箱子,空空如也,而口腔内祈盼冰爽,渴求甘甜的味蕾,如万条蠕虫在涌动,于是,我拿起盖冰棒的毛巾一顿狂吮,聊以慰藉舌头对冰棒的那份饥渴。
时光飞逝,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如潮水般涌来,国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滔天的巨变。
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冰棒,冰激凌,品种五花八门,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任意亨受。当然,价格也不匪,现在一根最普通的冰棒价值,在八十年代,可以买一箱冰棒。
儿时物质的贫乏,让我们品尝了生活的艰苦,如今,身边人唯有慨叹赶上了好时光,吃,穿,住,行,是我们这一辈及以上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丰富,人人都觉得,在物质上,已经无欲无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