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记

2021-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上舞蹈

未到五台山,我的心中是心心念念,总觉得与那个地方有着神秘的未知的联系。在一个阴雨的秋日,我来到五台山。

五台山游,从夜游广化寺开始。

只见清冷的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庄严的寺庙中,飞檐楼阁、连廊亭柱、树木花草在巧妙的夜景灯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玲珑剔透,美轮美奂,仿佛身处天上宫阙。

参观的人群熙熙攘攘,做夜课的僧侣的唱诵声,磬鼓声,都成为了背景。

私下里,认为这不是庙宇,像是庙会。果然,次日下午,乘车再次经过广化寺,失去了灯光的加持,在阴沉沉的天空下,红墙不再艳丽,碧瓦不再剔透,朴素庄重的气质显现,这才是庙宇真实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参观五爷庙。五爷庙,据说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导游说,香火最盛的时候,外面的大香炉都让信众的香火给烧化了。不过现在因为考虑安全,已经不让明火烧香。

进入五爷庙,虽然下着小雨,但游客众多。入乡随俗,我们也虔诚地跪拜菩萨,并且恭恭敬敬地把事先准备好的哈达放在供桌上,祈愿家人平安。在我们还在祈福的时候,一个寺庙的工作人员就将供桌上众多的哈达,简单粗暴的团在一起,塞进一个肮脏的破布袋中。我不禁想,这个举动对于他们来说是工作,是常态,但是我们之前请哈达时的虔诚郑重,是否显得有点可笑?

离开五爷庙,去往显通寺。细雨变成了小雪,青石板的路湿辘辘的,在红墙的映衬下,泛着黛青色的光。远处的山峦已是云雾缭绕,朦朦胧胧。一侧高高的灰色砖墙上,庙内的房屋檐头参差探出,远远望着,仿佛锯齿。

显通寺,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庙,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现在也是五台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所谓外行看热闹,我们并非虔诚的佛教徒,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古老的佛教文化和精美的古典建筑工艺所折服。在显通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铜殿。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位于显通寺后面的高台上,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用铜十万斤。铜殿为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每面门窗上端都铸有精细的花卉鸟兽图案,殿内供奉文殊菩萨坐狮像,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

在显通寺,我们邂逅了五台山的第一场大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一会儿功夫,屋顶、树上就被白雪覆盖,古老的寺庙,在雪中更显素朴庄严。这场意外的大雪,让我们格外的欣喜,大家顾不得风雪的寒冷和潮湿,纷纷丢下手中的雨具,在漫天大雪中,嬉戏,起舞,与雪花做最亲密的接触。

显通寺山门外,有五台山第一钟。上得钟楼,雨雪初霁。天边,乌云渐渐消散。山峰间,云雾蒸腾。近处,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高高耸立,塔身上的斑驳印迹,仿佛在昭告着它的悠久历史。寺院原本黑色的屋顶,因为有着白雪的痕迹,变成了深灰色。红红的院墙外,一颗小树黄绿色相间的树叶,格外醒目。这美丽、沉静的景色,就像是一幅画。

游完显通寺,我们来到菩萨顶,五台山游的最后一站。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黄教寺院,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明朝永乐年间,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

走进菩萨顶山门,一面影壁出现在眼前,白底红字,大大的佛字,吸引着游人的目光。站在影壁 前,抬头望去,108级台阶之上,一座庄严古老的寺庙映入眼帘,红墙黄顶,金碧辉煌。

据说,在清朝康熙帝时,为了便于皇帝临幸和王公大臣贵族的瞻仰,对菩萨顶进行修葺,并破格批准菩萨顶的部分房屋屋顶用黄色的琉璃瓦。黄色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尊贵的色彩,早在唐代时就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任何人都不准使用。这也是五台山的黄庙都是红墙灰瓦,惟独菩萨顶可以用红墙黄琉璃瓦的原因。

菩萨顶是清朝皇家寺庙,康熙、乾隆数次前来五台山,都驻跸在菩萨顶。寺庙内有康熙、乾隆的手书碑记。庙门口,有康熙手书“五台圣境”。野史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所以康熙前后五次前来五台山,看望顺治帝。康熙有诗作《菩萨顶》云: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其意是什么呢,令人遐想。

游完菩萨顶,我们与五台山告别。

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与五台山近距离接触。对于古老博大的五台山的人文风景,只是惊鸿一瞥,心中不是不遗憾的。但是来到五台山,也算圆了一个梦想。浩荡宇宙中,上下五千年,只有文化不灭。人如一粒微尘,需谨慎、谦卑、恭顺、慈心。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