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想法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四)

2023-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水的表情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相见恨晚的书,是一本身为孩子会希望父母去读的书,也是一本为人父母都应该去认真读一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孩子的书。它告诉我们:

爱孩子,应“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要斩断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就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心魔,感受自己,疗愈自己,学会正确的去爱自己,爱孩子。

1.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那些长期沉溺于游戏,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缺乏从现实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的能力,而游戏正好能带给他们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

2.我们的真实感受总是被各种心理机制包裹着,干枯的活在头脑中,所以需要学习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机制,最终目的是让感受自由流动。

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会本末倒置,又成了另一种防御。

3.我们不可能理解孩子所有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人也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可以生孩子。

面对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的切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

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

4.所有的能量状态本无常,任何心理问题都会过去,除非我们坚持不懈的要改变它。

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持续很久,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花了多大力气来对抗孩子的问题行为?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搞不砸!

5.不要去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

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孩子非常敏感,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6.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

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将自己的阴暗、痛苦投射给别人,尤其是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如果我们拥有高尚的勇气,每当投射之时反观自己,回到心灵深处,对自己说:“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7.内在关系模式来自于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等重要抚育者的关系。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与父母关系的缩影。

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

如果你很难适应社会,其实用不着社会改变什么,只要你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可——让“内在的父母”不要总是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彼此制造挫折。

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总是有选择的,社会便会处处与你方便,提供无限的资源和可能性。

8.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孩子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

将来孩子在面对社会时,由于潜意识的召唤,也会处处体验到匮乏、制约和挣扎,有资源不敢去使用,有好处不敢去争取,这就是苦的轮回。

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裕,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

如果经济受限,父母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我听到了,它很重要、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你。

很多父母不肯简单的面对真相,而是通过批评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出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

更悲剧的是,即使在经济并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父母习惯性的打压、评判依然存在。

9.“假自我”形成的基础是,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

对于“假自我”严重的人而言,建立关系常常意味着自身能量的损耗。因为一旦进入关系,他就要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然后打起精神来表现出让别人喜欢的样子,即“好我”,而压抑让别人讨厌的样子,即“坏我”。

由于建立关系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假自我”的人在应付完必要的人际关系之后,会选择越来越宅。

10.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

比如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能量长期阻塞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孩子天然地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