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不断的自我调节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四卷【应用儿童心理学】,第四章【数学思维与学习】)
学习是不断的自我调节
如果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关注的焦点,这就暗示着建构主义学习观必然是自我调节的。事实上,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是元认知的,有动机的和行为的积极参与者”。由认知、动机及情绪整合的调节,描述的是行为控制的一种形式。研究表明,学校里的自我调节的学习者能够管理和监控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考虑到要达到有价值的学业目标,需要掌握和应用自我调节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熟练的自我调节,能够使学习者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并追求能胜任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提供他们自己的反馈和成绩评估的方式,以及通过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和动机,使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监控正在进行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这也使他们更容易做出决策。在不同的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发现,学生自我调节的水平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例如,Nelissen指出了自我调节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特别应该通过反省活动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不断地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比如,回忆公式或定理,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情境或调整它,或者对预期的结果作估计。另外,通过多种手段评估在获得、理解及应用新知识能力,以及学习任务中个人的动机和注意力水平上取得的进步来监控学习过程是必要的。
虽然如此,当我们报告词语问题解决时,许多学生,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掌握适当的和有效的认知自我调节能力,来使他们的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更容易,进而推动他们成功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某些方面,这不令人惊奇。事实上,观察当前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经常给人这样的印象,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被认为是老师的一项任务。前面提到如此会诱导这样的观念,即数学学习就是从老师那里接受固定的知识,做数学题就是按照老师描述的规则来做。同时,如前所述,学生经常会形成不适当的自我调解的学习活动,导致他们产生有缺陷的算法步骤或错误概念。
从较积极的角度看,文献表明学习的自我调节可通过适当的指导而提高。我们将在干预部分再次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