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亦有道

拖延症侯群

2020-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迟玉龙

  拖延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很苦恼的行为。

有一个孩子,每次上学都卡着点到校,要么提前1分钟到,要么迟到几分钟,老师跟孩子谈了很多次话,“能不能早一点到校?”,甚至也威逼利诱过,但每次孩子都卡着点去。我跟这个孩子接触的过程中,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卡着点到校呢?”他直接回答说:“我有拖延症”。

还有一个小姑娘,妈妈带她过来咨询,孩子每次定好的计划都无法执行,每次都挨到最后时刻才去做,譬如暑假作业,每次都是拖到最后几天才开始做,做不完就大哭。这样的事情经常重复上演,我跟她聊的时候问她:“你都吃了多少次亏了,为什么每次都要到最后才写作业呢?”她给出的结论是“我得了懒病”,我又问她:“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懒吗?”她说:“不懒”,“那你想想,你真的懒吗?”,孩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不懒。

这个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有懒病,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很多成年人都有所谓的“拖延症”。“拖延”是什么意思?就是从有想法到产生行为的延时现象。

有些人也有好的想法,也想按计划做事,但是从产生想法到开始计划,到落实到行动,会出现延时,给孩子或者成年人带来很大困扰。拖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对有这样习惯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后会发现,这些学生都有这样共同的成长背景。

1、他们的时间自己无法掌控,做什么,不做什么,是被父母安排好的,自己无法做主。

2、他们的行为被挟持、被绑架,父母喜欢的行为可以做,父母不喜欢的行为不能做。

3、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自己说了不算,譬如,作业写完了,父母会安排他再预习一下明天的课程,如果课程也预习了,父母会安排他再练练字,字也练了,会安排他再练练琴,等这些全部做完了,已经疲惫不堪了,本来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已经到睡觉的时间了。这样的孩子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永远活在别人的意志里。

4、学习或者做事情,本来已经做的足够好了,可是父母认为还不够好,于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会产生无法胜任的感觉,无论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孩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首先容易产生对抗性情绪,他对抗的不是永无止境的任务,而是对抗别人的控制。其次会产生焦虑,对时间的不可控性,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让孩子产生不能胜任感。孩子弱小,无法对抗成年人,于是表面上在行为上做出了妥协,但实际上是加剧了情绪上的对抗。孩子对抗父母的控制、绑架和胁迫,对抗无休止的任务,对抗越来越高的目标,孩子能做的就是拖延。

人的任何心理过程,都有对应的行为表现,有些轻微,不容易察觉,有些特别明显,比如过度焦虑会导致头疼、肚子痛、发烧等反应,拖延其实就是人某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了父母的这种训练,自身真实的感受内化成某种目标,遇到学习任务时,就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恐惧和焦虑,产生对抗性情绪,进入自动反应模式。等孩子长大之后,父母无法控制了,孩子依然会活在这样的心理机制里,父母不再催了,孩子仍然会产生无法主控的行为,他也知道自己因为拖延的习惯,会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无法执行预定的计划,因为拖延导致悔恨、内疚、自责,甚至导致爆发冲突,造成伤痕累累,即使也有很多次要改变拖延的欲望,但是却一直活在“拖延”这种情景中无能为力。

按照大人们的惯常思维思考,拖延有这么多坏处,为什么还拖延呢?马上行动不就可以了?这种思维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拖延”,其实“拖延”在“拖延者”看来,是值得同情的。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拖延对于拖延者的好处。

1、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座银行被两个绑匪劫持了,绑匪同时绑架了一些人质,两个绑匪跟警察进行了6天的对峙,最后警察决定放催泪瓦斯,把绑匪逼出来后击毙。让警察大跌眼镜的是,银行里边的人出来的时候,人质保护着绑匪,导致警察无法击毙绑匪,甚至还有一个女生要等绑匪出狱后嫁给其中一个绑匪。

人们对这种现象不理解,就把这种现象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同情绑匪,人质跟绑匪站在同一个立场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劫持绑架案例里不是偶然现象,经常出现人质同情绑匪,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通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看“拖延”,其实拖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把“拖延”看成绑匪,拖延者被“拖延”这个绑匪绑架了,为什么会拖延呢?是因为拖延者曾经被掌控、不自主、不自由,他用“拖延”这个行为对抗控制自己的人,拖延的行为在拖延者心里是被预先原谅和同情的。我们观察一个事,先找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理智层面上,拖延者对拖延的行为苦不堪言,就像绑匪绑架了人质,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但是被绑架的时候,很多人同情绑匪,并且原谅了绑匪,和绑匪达成一致,所以拖延症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拖延在拖延者看来,在情感层面上是值得被同情和理解的,已经预先原谅了这个行为,否则拖延者一天都无法拖延下去。

2、拖延者需要拖延,拖延症患者需要有紧迫感才能推动他去做事情,推动力来源于时间的紧迫感。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主控自己的时间和行为,他有无数的任务和更高的目标需要去完成,在这种教育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被破坏,导致主体性丧失。人的主体性破坏之后,就无法再按照破坏之前那样,依靠人本身已有的主体性,控制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一个主体经过这样的训练后,会被物化和客体化,他就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别人控制他,他会有对抗情绪,如果别人不控制,他又无法主控自己,陷于两难境地。既不想被控制,又失去主控自己的能力,拖延者只能依靠“紧迫感”这种动力,才能完成任务。

3、拖延也给拖延者带来好处,可以抗拒控制,缓解焦虑,逃避恐惧。

拖延者对于拖延就跟抽烟者对于抽烟一样,有依赖。想戒烟的人能不能戒烟呢?很难戒,因为一旦不抽烟,就会焦虑和恐惧,所有抽烟的人在心理上已经对抽烟产生了依赖。

杨老师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去泰国,在机场整整十几个小时没有抽烟,原来认为自己一刻不抽烟都不行。在这个过程,从一开始的焦虑,到后来说不出话来,又想抽烟,又要憋着。从机场出来后,抽到第一颗烟时,身体上并不舒服,如果不是心理上跟抽烟之间的连接和依赖感,身体上的排斥反应就能把烟戒了。

把拖延比喻成抽烟的话,拖延者就需要拖延,因为他们在心理上有依赖感,就像抽烟者需要抽烟一样,抽烟者并不是真的戒不了烟,而是抽烟者在心理上对抽烟有依赖感。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拖延呢?

1、做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拖延的心理逻辑是害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凡是拖延的人更容易找理由、找借口。尼采说:“上帝死了,你是自由的”,听到这句话,一类人浑浑噩噩,一直在寻找上帝,把自己的人生依托给上帝,另一类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找借口,做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真正的责任感是克服拖延的最大的敌人,父母一旦真正把责任和信任移交给孩子,让孩子大胆试错,不为失败找借口,拖延就消失了。

2、鼓励孩子勇于试错,对孩子而言,当他不再恐惧失败的时候,拖延就消失了。害怕做错事,往往就容易犹豫拖延。

3、鼓励孩子以成长为目标,不再以分数为目标,不跟别人比较,只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人生成长的支点更换为以成长为目标的时候,人就不再拖延了。

4、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人依赖别人时,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别人说什么容易相信什么,自己就没有成长的空间了。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拖延就消失了。独立思考有两个好处,一是产生兴趣,因为独立思考时是在反思性思维里,思维过程能让人产生兴趣。独立思考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产生求知欲,这俩好处能推动孩子克服拖延。

5、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做事的好习惯,拖延就消失了,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推动人立即行动。

6、培养目标和梦想。拖延表面上看,是人懒于改变,实际上是方向不明,没有目标。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是不会拖延的,解决拖延问题,要帮助孩子塑造目标感。

7、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人在悲观痛苦的时候,更容易拖延,引发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把快乐请到生活中来,拖延就消失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