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一章

2021-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一章,先恭诵原文——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冉求在季氏做家宰时,他在冉求的手下任职。他有勇力,在《左传》中就记录了他在对齐国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勇敢果决。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他就拜在孔子门下学习。樊迟入师门比较晚,却很好学,这一点从《论语》中所记载的他多次向孔子请教就能看出。他不是很聪明,但他很好问,弄不清楚的就反复和老师、同学请教确认。在《论语》中他问“仁”就有三次,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同,这既显示了孔子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也反映出樊迟的勤学好问。

本章樊迟又问了儒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仁德?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樊迟向孔子问什么是智慧,这里的“知”是通假字,通智慧的“智”。孔子回答:“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中庸》说:“义者,宜也”,义就是适宜,务民之义,就是专注于对百姓适宜的事。对于不可知的鬼神,就敬而远之,不要被鬼神迷惑,这就是智慧

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中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推测:“窃以夫子此文论仁知,皆居位临民之事,意樊迟时或出仕故也。”所以孔子这里的回答都与从政相关,是为了帮助樊迟从政。为政之人,必须全力以赴处理对百姓最适宜的事情,能明辨什么是对百姓最适宜的事情,根据对百姓的适宜程度排出做事的优先次序,从而用好自己的精力和各种资源,这就是智慧的体现。资源总是有限的,能合理使用资源做对百姓适宜的事,这就是好的领导者。比如洪水泛滥时,治水就是对百姓最适宜的,所以大禹全力以赴治水,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百姓追随的领袖。反之许多领导者缺乏智慧,不清楚什么是适宜的,做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比如穷兵黩(dú)武,却还以为是卓越功绩,最终必然被百姓所唾弃。

如此,能做到务民之义就很有智慧了,为什么孔子又要说“敬鬼神而远之”呢?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鬼神?说什么是鬼

《礼记·祭义》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所以鬼就是已经去世的先人。那么什么又是神呢?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所以神就是变化莫测又威力无穷的力量。为什么要敬鬼神?对于鬼神保持恭敬,就是对不可知的一切保持谦卑和好奇,让我们可以知进退。中国古人讲恭敬鬼神,重视祭祀祖先,因此做事情要考虑,这样做会不会辱没先人,会不会祸害子孙,绝不会只看眼前的利害得失。所以古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凡事保持谦恭谨慎,绝不肆意妄为。反之,如果一个人对不可知的一切毫无敬畏之心,就会只顾及当下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害,失去了为人应有的道德底线和原则。比如有的人只为了当下能赚钱能享受物质,完全不顾及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肆意破坏环境、杀戮生灵,就是内心毫无对不可知的敬畏之心,其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

既然要“敬鬼神”,又为什么要“远之”呢?因为鬼神毕竟是不可知不可掌控的,如果凡事相信鬼神、依靠鬼神,不但会浪费太多精力和资源,让自己可以把握、可以影响的事情都没做,还会招致一些装神弄鬼的骗子趁机而来,更会让自己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儒家一直特别重视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掌控、可以影响的事情上,而不要被那些不可知、不可掌控的事情耗散了我们的精力和资源。所以对于不可知、不可掌控的鬼神虽然保持恭敬,但不会投入太多注意力,要远之。

总结一下,孔子讲的智慧有三个条件:

务民之义,就是将注意力和精力资源放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

敬鬼神,就是对不可知的事情保持谦卑谨慎;

远鬼神,就是不要将过多的注意力和精力资源放在不可知不可控制的事情上。

一个人做到这三条,他就知道如何选择取舍,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我每天所忙碌的事情是对自己对他人最适宜的事情吗?

2.内心对不可知毫无敬畏之心的生命状态会是怎么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