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童年简友广场故事

麦收记忆丨南风起,归仓忙

2021-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荠麦

2000年前,乡村的夏天还很苦。炎热、劳作、贫乏,放眼望去,都是焦灼。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老一辈人常说:“夏天苦啊!”

知了在浮躁的烈日下扯着嗓门嘶吼,“热啊!热啊!”对,乡村的夏天很苦,苦在酷热,也苦在劳作。

农历四月过后,整个大地开始燥了起来,仿佛下了火。朝远处一望,空气都被炎热扭曲了,你能清楚地看到透明的热浪在涌动,那就是着了火的温度。

城里人尚能抱着电扇,尽量猫在室内悄然度过夏天,乡下人却要迎“暑”而上,赶在最热的天暴露在灼日下抢收麦子。

那时候,乡下的麦浪里还见不到收割机的身影,一切都只能靠镰刀,靠人力。

                 

》01  闻鸡起“镰”

忙趁晨光早,卷袖提镰刀

麦忙一般在农历五月左右,是一年中比较忙的两个时节之一,另一个忙季是秋收。这时候外出务工的男人们都回来了,连孩子们也放起了麦忙长假。

麦忙的时候,天比较长。四点过后,公鸡已然报晓,在这晨光熹微里劳力们就起床奔赴田间了。只见他们脖子上挎条毛巾,捉起镰刀,猫着腰、铆足劲、聚精会神地割下去……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即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弃任何一棵麦子。“歘歘歘”,镰刀轻巧的过去,麦子便成垄的躺成了一排。

为了和雷雨赛跑以及为秋种争取时间,抢收麦子就成了重头戏,庄稼人谁也不肯落后。


》02  果味汽水+凉面条

劳作的一天

于是,早饭就是家里刚过灶台的孩子们做好端来的。

整几个并不全是白面的馒头,带碗家里腌的咸菜、蘸酱或者炒辣椒,外加一大瓶凉白开,稍富裕的人家也许会多俩咸鸭蛋,带瓶橙色橘子味或绿色苹果味的汽水,这就是庄稼人在地头的一顿早饭了。

这简单的一餐,却为他们提供了一整个上午的劳动能量。挥汗如雨,用毛巾揩去,继续埋头苦干,直到水瓶见底,太阳当头。

午休躲避暑气

正午是最热的时候,空气是热的,地表因久未下雨而膨胀出的浮土也是热的。

“炽热!炽热!”知了还在叫,不知道哪来的耐热本事。

庄稼人自然会躲过午时最热的这几个小时,毕竟中暑也不是闹着玩的事儿。

这时候下了晌,男人们躲在堂屋中连摇蒲扇,女人们则抹着汗在厨房里捞凉面条。嫩绿的小韭菜,艳红的大番茄,橙黄的香鸡蛋制成卤,往捞出锅后过了井水的细长白面条上一浇,吃前再浇上两勺蒜汁,一勺醋,美味就成了!

劳作了半天的庄稼人抄起一大筷子面条迫不及待地嘬进嘴里,那筋道清爽的口感,简直美极了。又是一顿碳水化合物充足的顶饱硬饭,下午漫长的收获就全靠它们撑着了。

                 

》03  碾场

反复碾场

夏收的麦子要想囤入粮仓,一定离不开“场(cháng)”,而场却是麦收时节提前就碾好了的。

碾场是件苦差事,但孩子们却很开心。每家每户开辟出自家的一块空地,可能在种有一排杨树的地头,也可能在稍狭窄的林间自留地上。寻一个微带晨露的早上,或者烈阳褪去的傍晚,碾场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转动的石磙

先提前把杂草除净,套上石磙,用机器、牲畜或人力拉动,在场内反复碾压,直到地面平整结实,再辅以扫除就可以打造出一片干净的麦场了。

碾场所用的工具多是杨树枝丫。只见汉子们麻溜地爬上树,折下粗细适当的枝条,荡着拉扯下来,然后捆扎成笤帚型,上面糊上一些泥巴,既增重又能堵住空隙。一两个劳力就可以拖动“大扫帚”,扫除场上粗砂石块,但孩子们总喜欢跟着凑热闹,大人们索性另系一条麻绳,随他们跟着。


》04  颗粒归仓               

打麦机响起

碾场是为了为麦子脱粒以及晾晒,收割的麦子都拉到场上,一般地多的人家场都很大。

以前脱粒都是像碾场一样将麦子碾出,现在有了打麦机,省了不少力气。

打麦子也最能体现家族及近邻的益处,大家两三户一起彼此帮忙,很快就能完工。

风起扬麦 捡拾麦穗

乡下人都很珍稀粮食,因此麦子收割的很仔细,收完还要反复捡拾,热爱土地的人们,会仔细的让所有麦子都能颗粒归仓。

           

》05  看场人

高高堆起的麦垛

忙碌的一天落下夜幕,夏晚的风裹挟着微燥的熟麦香气,轻抚过庄稼人黝黑的面庞与粗壮的胳膊,微微扬起场边细碎的麦糠,再舞动起看场人挽起的裤脚。

如水的银月下,辛劳了一天的看场人微鼾着进入梦乡,知了仍低诉着暑气,仿佛永不疲倦,乡村的夏天被风吹着,缓缓流淌、涌动、入眠……

蝉鸣不绝、雷雨复出,庄稼人在等一场收割后的及时雨。而在看场人的梦里,下一茬玉米瓜豆已然播种在黄褐色的土地上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