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前准备的思考

2017-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船星辉_171c

这几天看到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第7章: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从这篇文章可提炼如下观点:

1.针对冯鑫 “大多数人不肯思考而只是机械地执行,每天忙忙碌碌而又实际上碌碌无为地度过”的现状,李笑来分析了原因——因为准备不充分,所以临时抱佛脚的人不知道自己早已陷入了荒谬的漩涡,得出的结论是应该提前准备,然后是他的经典句式:提前提前再提前

2.拖延症形成的原因及恶性死循环的机制: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3.作者点题:“把时间当朋友”,怎么做——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只是因为提前了起点,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作朋友——谁能想象得出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靠山会比时间更强大呢?那些与时间为敌的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被谁打败了——对他们来讲,生命的终点立着个他们看不到的墓碑,上面刻着“死因不详”。

4.提前提前再提前的极端应用:男人的性能力都可以提前准备。

5.震撼性的观点:一代人不要试图实现阶层逆袭,要有足够的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

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的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只是因为不大可能运气好到身边就有这样的巨人,无法直接凭借“体验”和“观察”获得切实的“经验”。

我对最后一句“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因为身边遇不到这样的巨人”很有共鸣,因为人只有接触极美好的事物才会发自内心地试图改变。

6.对“笨鸟先飞”新解——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推理依据: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

7.对马云“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行家”的解释:

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8.结合在新东方讲课的经历,阐释了作者对“耐心”的理解: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多对学生耐心一点,最终竟然是自己获得的更多。这里并不是“换个角度”的问题,作者也无意扯淡,有啥说啥,他的诚实让我再次确认“成功学”是一门扯淡的奇技淫巧。

9.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心理学家可以用特别简单、准确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以简单的比例计算就推断出人的心理变化,这与梅王的思路高度一致:

10.提出关于对孩子进行时间教育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大约七岁前后;其次,重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

11.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中有时当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造化弄人”观点的批判:

所以,在真正能够理解混沌理论的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命运就有了另外的解释。初始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最终天壤之别的结果。人们大多对此缺乏完整的理解,又由于自身感知的局限,只能把那些遗憾归结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者“命中有时当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者是什么“造化弄人”,等等。可是有这样的感受或者想法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改变结局的机会,只不过时间无法倒流的属性已经把一切变成了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