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圈

《畅销的原理》读书笔记一 | 营销中“熟悉的扭曲”

2018-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白羊029

在写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整本书的基本情况。

作者马修·威尔科克斯是博达大桥广告公司(FCB)决策制定研究所的创立者和执行常委。本书是马修将他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和人们如何做选择的科学发现,应用于营销实践中。

在本书,马修认同“人生事实上是选择的总和”这一观点。而放到营销上他认为,研究“人是如何作出选择”这一宏观角度,比单纯研究特定产品市场的决策行为更有意义。

举个“人买奶粉”的例子。一般营销人主要研究人购买奶粉这一行为:购买渠道、受众侧写、人们对品牌的态度等;而马修认为考虑人的本能如何指引人们选择这款奶粉更为重要。

简而言之,马修认为,营销就是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探索人性是如何影响人的选择,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目的。

马修将一系列科学,比如行为科学、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经济学等,运用到营销实践当中。看得我目瞪口呆,怎一个“服”字了得!

最让我感到“服”的,是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营销宝典,更是一本探究人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发展问题的“哲学书”。读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在看马修的阐述,就像是在看一个造物主描述他亲手创造的人和人类社会。因为本书揭示了很多人性的特点,很多人每天在做但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就像有“造物主”在用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人类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原因——希望让更多的营销人员意识到,运用人性这个更宏观的工具,也许能给营销更大的窗口,为广告主、为企业做好营销。也希望借这一系列的读书笔记,让大家对这本《畅销的原理》感兴趣。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值得翻看数遍的书。不仅是对营销有帮助,甚至对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中的人,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等问题,都有意义。

按我的理解,通俗来说,本书就是在讲“造物主”将哪些一系列认知捷径(认知规律、认知机制)放进人类大脑中。而这些“认知捷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做选择,这些选择又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为什么能在大自然中脱颖而出?而不是更凶猛的老虎,更庞大的大象?

是因为人类大脑中一系列的“认知捷径”,使人类作出的正确选择远多于错误的选择

说白了,就是这不存在的“造物主”,给人类祖先的智商远高于别的动物,才导致人类作出的正确选择更多。

感谢上帝

研究也表明,人决策中有90%至95%是靠直觉作出的。而理性思考更多的是在我们的直觉作出了选择之后合理化的过程。大脑中的“认知捷径”使得我们能快速地依靠“直觉”做选择。营销人员要做的,就是通过使用适应人们“认知捷径”的营销手段,让人们轻松愉快地作出选择。

而本文,就是将马修讲的这些“认知捷径”对营销的一系列启示性的建议,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每一系列的读书笔记包含一个建议,既有原著理论的概括和案例,也有自己的联想和看法。介绍过程会分成以下几部分:

1、拟解决问题(用一个问题引出本节的主题);

2、解决原理(马修所运用的一系列科学及对营销的借鉴);

3、营销实践(原著案例,和一些原著没有但我认为符合该理论的案例);

4、总结(对本节内容方法论的整体概述,以及对拟解决问题的参考答案)。

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读书笔记一:营销中“熟悉的扭曲”

拟解决问题:

这一节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一个品牌到底是被人熟知好呢,还是与人保持距离好呢?(原著该章节的题目就是:被人熟知还是保持距离)

我们平时都会留意到一些反反复复播放的广告。这些广告内容的质量不高,却由于播放频次之大而使我们记住。比如“送礼就送脑白金”对吧?洗脑神曲!

这样的广告到底好不好呢?看看马修是怎么说的。

解决原理一:

首先先来认识一条认知捷径——识别性启发法。

识别性启发法让人们选择熟悉的、能识别的东西,它使人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忽视其他的选择。是一条谨慎思考的规则。

这条认知捷径说明,人的本性是趋向舒适区的。

为什么我们假期里宁愿整天躺在被窝也不愿起身学习?为什么做数学题时总喜欢做那些我们已经做过无数遍的“套路题”?还不是我们的本性驱使!

哈,终于找到不学习的借口了


营销实践:

1、领导品牌难以被推翻(领导品牌已经被我们所熟知,我们的本能已认可了它,新进入者将难以撼动它的地位);

2、我们穷人为什么总能看到奢侈品的广告?(网球、高尔夫等贵族运动的场边赞助)

哎,给你看又不是让你买!给你看是让你熟知:呐,这款费德勒代言的手表,是高贵的象征,是很稀有、很值得珍视的手表!Enough,你知道这么多就够了!Then,这款奢侈品的受众深知大多数人都熟知这手表是什么的“标志”了,好,果断剁手!

我们的奶牛

解决原理二:

但是!人的思维是“扭曲”的。人的行为充满矛盾和悖论。

如果说人类都只倾向于那些自己熟知的东西,对新奇的事物毫无兴趣,人类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

放到营销上,如果人们只选择熟悉的、能识别的东西,那广告主只需要做一支广告然后一直反复使用就行了。哦,不,这样也许就没有所谓的广告主了(广告公司都不会出现了)。

显然与事实不符。

因此引申到到一对“扭曲”的效应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认为初始事件重于后续事件的倾向;

近因效应:认为近期事件重于早期事件的倾向。

这两个相悖的效应,正好说明了:人倾向于熟悉的事物——再难听的歌反复在耳边荡漾依然可以成为随着节奏抖脚的神曲;人也有探索新事物的本能——爱豆出新歌我怎能不听!

按照马修所说,趋向舒适区是本能,寻求多样性和新体验也是本能

而人会作出探索新事物这一选择的原因(或者说条件),是因为探索的潜在回报大于成本。

“探索的本能和潜在回报”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不同,衡量“探索的本能和潜在回报”大小的尺度也不同。该尺度受制于一个人动力的大小,这个动力包括对物质上和对精神上的渴求。

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知道自己家里穷,所以学习格外勤奋——尽管他的本性不断驱使着他做反向运动,但为了生计这一强大的动力使整体的合力仍然是正向运动。

放到整个人类社会上看,正是因为人有日益增长的欲望,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而这些不断增长的欲望,就是作为衡量“探索的本能和潜在回报”的尺度。

再来看一个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现象——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指的是熟悉和相关的事物会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

该效应源自以下两个在鸡尾酒会里的场景:

1、即使周围很嘈杂,我们仍能忽视周围的嘈杂和面前的人交谈;

2、即使周围很嘈杂,但一旦听到有人喊我们的名字时仍会扭头看。

谁,谁叫我……

这个效应再次证明了识别性启发法这条认知捷径——人们倾向于选择熟悉的、能识别的东西。

而在这本书中,马修还为这个鸡尾酒会增加了一个很有趣的情节。

在鸡尾酒会里,小红发现小明的裤子着火了,于是这样喊:

1、小明,你裤子着火了!(小明马上蹦起来在地板上打滚)——i+1;

2、你裤子着火了,小明!(咦,我下面好热啊,谁……谁叫我啊?)——1+i。

i+1原理不是这本书里提及的,是我在知乎找如何快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答案里看到的。百度上找不到相关权威解释,就说下我的理解吧!

i+1里的“i”可以理解为我们熟知的,大脑中已掌握的知识。因此“i+1”指的是在我们的认知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个层次的认知。

知乎这个答案是教我们如何挑选听力材料。我们应该采用i+1原理,寻找只有一些生词的,听上去大致意思懂但又听不全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对于快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很有帮助。这个“1”因人而异,受制于人的理解能力、语言功底等因素。

这放到人类认知事物上同样适用:

如果想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好先提别人熟悉的事物,再在这基础上提出新的内容。

这个启示,也印证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对营销中“熟悉的扭曲”效应。

1、利用首因效应。建立品牌时,通过较为密集的广告让品牌形象成为大家熟悉的事物;

2、利用近因效应。每一次广告要在大家熟知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营销实践:

1、多彩的M&M与单一巧克力色的M&M相比,人们吃更多的前者;

2、Google在节日中改变名字的排布、样式、颜色等(在互联网时代下,许多公司都可以运用这点来吸睛。不止是品牌名称, logo、包装等品牌一开始固定下来的东西都可以运用i+1原理变化);

3、奥利奥“扭一扭,舔一舔”的主题。蹭热点,根据热点的内容改变馅料的颜色、外形等;

4、飞机升舱、酒店给客人换豪华套房(酒店可以在淡季多空闲房间时这样做。前台:亲,你们小两口逛了一天肯定很累吧,我们给你升级了一间vip总统套房,价格不变,祝住宿愉快哦!小两口听后按捺不住地拉起了小手……);

5、最好的游戏是“易玩难掌握”(我觉得应该是“易玩难精通或者难爆机”,比如跳一跳);

6、打机送豆奶。(前几天和朋友去游戏厅打游戏,一进门老板娘就好像接待来拜年的亲人那样热火朝天,又是恭喜发财,又是斟茶递水,还送我们豆奶!这不,我们决定明天再去一次……);

7、举一个反例:某通讯运营商的套餐升级客服问候。(这几年就接到五六次这样的客服电话,但我真正去升级就一次。原因是潜在的回报小于成本。在外面忙着被打扰就够烦了,而且不是说“哦”客服就帮忙升级,又要下app,又要操作才能完成。而我考虑一下我现在的流量套餐也挺划算的,那当然不升级了!给个改进建议吧:运营商可以根据大数据看看哪个时段客户是最清闲的,再打过去效果该好很多;或者尽量简化升级流程,使潜在的时间、精力成本降到最低);

8、小黄车根据热点推出的新版自行车(小黄人系列、春节系列等)

总结:

1、对于“一个品牌到底是被人熟知好呢,还是与人保持距离好呢?”我们已经有了答案:运用营销中“熟悉的扭曲”,在品牌熟悉度与品牌带来惊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该如何寻找,就要考虑“探索的本能和潜在回报”与成本的关系。

2、“送礼就送脑白金”广告好不好?因人而异!对于厂家,可能已经笑得像个两百斤的胖子;但对于看客可能就不是这么想了。而为什么能起到巨大的促销作用,不仅仅是因为“反复”。

如果你想到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扭曲”,不妨在评论区留意,一起充实我们的案例库!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时看一篇公众号推文时没什么感觉。当刷到底部时发现阅读量1w+,点赞数千,整个人都不好了,赶紧将整篇推文重新看一次!

这是为什么呢?又是哪条“认知捷径”在搞鬼?

下一节告诉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