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资料园园资料心事·故事

正是因为焦虑,我才读书

2017-06-10  本文已影响2157人  LilyanSiena

此刻,上海正在下着大雨,窗外滴答不停,似乎在提醒着我该起床写下这些文字了。

上周读刘春的《生如蚁,美如神:我的海子与顾城》,正到兴致之处拿起手机拍了一个封面给爱诗歌的朋友陈。后来,他说:以前上班的时候还看书,之后就没有心情了。他说自己现在出来创业,要操心的太多,没心思了。

我读诗歌是受他的影响,以前也为他写过两篇文章,只是没有想到:我们两个人的心境颠倒了过来。

“你可以写写诗,无忧无虑的时候正适合做这些。”陈说。

“正是因为忧虑,我才读书”。我很快地回复他。要论我自己是何时开始真正读书的,我觉得可以说是第一份工作遭遇意外失业之后。后来,在合肥我开始写作、看书,然后自己买纸质书收藏.

凡事能谈得上有意义的作品,都是在那个阶段看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有时候,一个人的才华可能因为年少时期的无人引导以及自我认知不足而忽略了努力从而渐渐少了份灵气,落得平庸。这些年,我毫无长进,也无非是读的太少、写得太少。我不仅一次深深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文人性格。相对物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我会更感兴趣。

我爱文学,也希望自己可以写出优秀的作品。多年之后,当我不再工作或者是再度失业,我有一项技能可以度日。

在现在的社会,我是没有想过创业的,至少目前没有。我所喜欢的,不过是在文字的世界里寻得一席寄托。

我很希望这一代的孩子能够多读好书,读那些不同的、经典的作品。经典能跨越百年时光留存到现在是有它的内涵在。人性当中的某些特质,例如孤独、贪婪、对爱情的渴望甚至是贫穷带来的劣根性,这些无论你是在千年前的秦汉还是百年前的欧洲,又或者是几十年前的战争时期,全部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你在当代所能感受的喜悦和痛苦,千百年前就有人感受过;你的相思,你的怀才遇不遇,你的孤独,你的欢脱.....这些统统在文学作品里找得到缩影。

所以,当你读书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那时,你才会了解什么叫做“人之常情”。

真的,不是说你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经历着房价高、看病贵和贫富差距扩大化,别人在美国、在法国、在巴西就会比你好一些。没有,只是你没有出门,国内的社交媒体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明星八卦上,所以你感受不到那些和你感同身受的人。

然而,文学作品可以带给你。

每一个故事,甚至是一首诗歌,它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是你生而为人都会有的“七情六欲”,你从那些文字里看到了自己或者熟悉的人的影子,于是乎产生了一种东西叫做--共鸣。

一直以来我很怕苦,就连读书也是挑些容易的,欧美的大部头书很是少看,总怕太损耗精力。当我读书,我就是会进入到作品里的,仿如灵魂出窍钻到作品里去了一般,脑海总会浮现我通过文字所看到的场景。

所以,雨果和加缪等人,到现在我都不敢碰。

我也很少去钻研一个作家或者系统化的去看完某个派别的全部作品。总觉得自己抽不开时间,实际上还是怕吃苦。在我的学生时代,这种感情更甚。那时,连一部简单的文学小说都不想去读,专挑旅行游记下手。弄得自己一度以为旅行就是灵药,所有的烦闷只要上路就能得到解决。

然而,旅行通常治标不治本。而真正能帮你抓住问题本质的是:读书所带来的思考。

我们之所以读书,是为了思考,简单一点就是寻求答案。在我们年少时期,很多时光全用在了言情小说上,真正的文学素养倒是吸收得很少,以至于毕业两年,一度烦躁又浅薄。

但,又真的是那些小说惹的祸吗?不,是你自己没有方向也缺乏后天的练习。

近期,我开始读中国文学,读钱钟书,读顾城,读海子,读杨绛,读许地山,读沈从文,当年上学时无缘一览或者惧怕去读的书,现在一一拾起。以我现在的年龄,或许刚好。总不像年少时光,无法读懂作者在文字背后的世界。

或许,现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以前年纪小,并不懂得原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我有一所房子”,可能会指的是坟墓,只是一心欢喜的以为我会住在自己喜欢的房子里与世无争。

解读出这样心境的人,真是悲凉。不过,也庆幸能有人能读出不同的含义。写作,乐趣不就在于有人能透过你的作品读懂你吗?

而读书,无非也是一个道理。找一些真正能说话的人陪你聊一会儿,不用出声,跨过时间和空间也未曾不可。人形可灭,人性长存,每个人的心里,都活着一个作者。

雨停了,室友明天要去西藏,中间断断续续帮她收拾了几样东西。然后,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想起了“下方记别”一幕。忽地,头转向窗外,乌云已经过了境,天,又重新亮了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