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八十一难、苦练七十二变——关于长篇小说《主角》的一点感悟
陈彦先生的长篇小说《主角》已然读完。作为第四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陕西题的材作品,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最长,可洋洋洒洒70万字仍然是不易企及的巅峰。小说分为上中下三部,每一部分为五十章左右,着重描写了秦腔名伶忆秦娥成长为一代艺术大家的曲折历程。陈彦这部作品将忆秦娥个人的成长历程融入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社会,使个人的命运就像大海中与浪花,浪花永远不能失去社会这片汪洋的依托,将整个恢宏的社会变迁融入到小说之中,读来令人恍如岁月重现,难以掩卷。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这部小说对于我而言的启示。
第一,我想用拙劣的文笔简述一下小说的主要布局。从大的结构而言,小说上部主要描写忆秦娥早年刻苦学艺,终成县和地区名角的传奇。读起来让人于励志的故事当中,感觉到时代的变迁,人心的万般。每写完一章,作者会在末尾设下悬念,让读者不忍释卷,在子夜时分想要一口气读完整个作品。在作品的上部,作者或许在刻意模仿《挪威的森林》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无论在你读到了何时何地停止,只要重新拿起作品从书中的某个地方读起,必然会很轻松的进入作品。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作品的枯燥程度,提升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题材的拿捏到位,让每个读者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恍惚游离,感受生命的“大说”。小说的中部主要描写忆秦娥进入省局剧团之后如何一步步获得被人认可的故事,虽然有励志,但也交代了一定的时代变迁的复杂。从下部起,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忆秦娥的生活之上,忆秦娥并非一个只会唱戏的伶人,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生活,有生活就不会一帆风顺,她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同时,生活也变成了一地鸡毛,人搅着事,事搅着人,每每碰壁。先是与不成器的刘红兵结婚,生了傻儿子刘忆,再是与刘红兵离婚,又与秦怀玉结合,接着刘忆坠楼摔死、演出舞台坍塌,死伤了人命,自己培养的养女宋雨在成名之后,弃自己而走。忆秦娥的命运是坎坷不堪的,而这种坎坷离不开时代对她摆弄,时代对忆秦娥的摆弄,其实也是时代对秦腔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摆弄。忆秦娥的坎坷命运,其实也就是秦腔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写照,不过应当感到庆幸的是,我们中国老祖先遗留下的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还是最经的住历史的检验的,在人们尝遍了流行歌曲和霹雳舞之后还是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耐看,不过时,在任何时期都能有超越时空的温度。就这样,忆秦娥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又重新走上了舞台,这次他不是去演戏,而是去传承,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养女,那个被观众冠名为“小忆秦娥”的宋雨,让她去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小说就在这时结束,而这里我读到了中国文化自信,读到了秦腔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希望,整部作品作者一气呵成,读来引人入胜,拍案叫绝的地方甚多,是一部值得一读文学作品。
第二,我着重谈谈《主角》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作者长期胆担任陕西戏曲研究院的院长兼编剧,因此,对写梨园中的故事可谓是信手拈来。这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位典型的人物形象,让人感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小说的成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占有很大的戏份的,不管是主人公忆秦娥,还是旦角演员胡彩香,敲鼓佬胡三元以及忠、孝、仁、义等四位老艺人,包括陪伴了忆秦娥一生中的各个团长,都是极为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形象是本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我也是秦腔戏曲界一个较为忠实的票友,对秦腔剧团和票友界中那些特殊性格的人到也是熟悉的,所以当读到小说中米兰和胡彩香为挣主角而吵到,面红耳赤,口诛笔伐,甚至大打出手时,读到忆秦娥的舅舅胡三元,那个有本事可到死也不说一句软话的敲鼓佬时,我脑海中都能轻易地浮现他们的形象,因为在我曾经的生活经验中,秦腔剧团和票友界几乎都会存在这样的人,这也是能吸引我的主要原因。从作者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我体会到用典型的语言——方言与典型的神态和用典型的事件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来塑造典型人物的形象的重要性,这样是塑造的人物便能跃然纸上,有了如见真人一般的效果。
第三,我得谈谈《主角》这部小说对我的启示。关于启示而言,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书写的。一是世界上的事情,但凡有人干且干得漂亮的,都是吃得苦中苦,才变成人上人的结果,想要人前显贵,都是在人后受罪,都是些愿意下笨功夫的人才把事情能干的最好。因此对我而言,若要在业务上精进,要想在今日的社会大潮中立足脚跟,务必要下功夫,要在人后受罪,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是必须要遵循的。二是关于责任感的问题,小说中的忆秦娥,是秦腔名伶,她遭遇了正常人难以接受的生活坎坷,与光彩鲜艳丽的舞台同时而来的是诽谤、苦难、讥讽、嘲笑,因而,出多大的名,就要受多大的累。而在历经坎坷与磨难时,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忆秦娥在遭遇坎坷的时候也想过放弃,想过不再上台,可她最终受到佛家的点化,认识到自己回到舞台,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去普渡众生。时至今日,我作为人师,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用自己的清苦换来了学生的精神富足。虽然不断有人怀疑,有人猜忌,但我想,社会的各种声音鱼龙混杂,也未必全是理性语言,只有秉承自己责任,有一份力量就将这份力量发挥到极致,教好书、育好人,这也是一种普渡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