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体验@国画中的雪
雪景山水画,一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
清恽南田说:“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
说起雪景,不能不想到王维,王维“画雪”,是千古独一人。除了诗人的身份,王维也是开创了“文人画”的鼻祖。
不同于唐代的宫廷画的艳丽,“文人画”主要用水墨,画面淡雅。王维的山水画也是用淡墨,以至于后世,画山更多水墨,而非青绿。
唐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在中国画家眼中,雪中自有妙意。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哲思寄寓于雪中。
在禅宗,雪意味着大智慧。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茫茫。”
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大智慧就是雪落茫茫。
百丈怀海说:“雪山喻大涅槃。”大涅槃,即根本的超越。
五代 巨然《雪图》本幅画构图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双峰屏立,雄巖峻险,表现出奇峰积雪霭霭幽深的北地景致,俨然具有北宋气度,而两侧锯齿状的岩块,看似突兀奇倨,但却有增强画作张力的视觉效果。中景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於山径上,近景则画河岸两侧,枯枝树石。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
北宋 王诜《渔村小雪图》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
南宋 梁楷《雪景山水图》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画面右边的两棵老树,有着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是梁楷以细致的笔法刻画出来的。
南宋 马远《晓雪山行图》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
南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
元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 元 曹知白《群峰雪霁图》画面的左下方,几株松树巍然矗立,在这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更显现出一派凛然不屈的丈夫气概;从构图上看,又与右侧庭榭周围的另外几株树遥相呼应。此作虽然是描绘雪景,却没有给人萧瑟荒凉的感受,相反,似乎还隐约能够感受到一丝融融的春意。
元 姚廷美《雪山行旅图》此图取高远之景,绘深谷大山,古木怪石,山路蜿蜒,溪流潺潺,屋宇坐落在山脚下、山腰间,行旅队伍行进于小桥上。从布景上看,作者延续了北宋山水画可居可游的构图方式,把人与山川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打破冬日山川的荒凉感。
明 戴进《雪景山水图》此画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坚硬,房屋琼楼掩隐于山峰后面,与远处的云霞相接,很是俊朗动人。仔细看庭院的屋中有几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扫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一个“闲”字。
明 文征明 《寒林晴雪图》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
明 钟礼《寒岩积雪图》画中白雪覆盖了整个溪岸与山峰。长松挺立在庭园中央,屋宇周围处梅花绽开,在静谧的气氛中增添生气。屋内坐着两位秉烛谈心的文人,微弱的烛光,也为幽寂昏暗的景色带来丝丝地暖意。
明 吴伟《灞桥风雪图》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
明 王谔《寒山图》此图画突兀雪山,巍巍峨峨。古树盘错,叶多凋零。山道上行旅者趱行。
明 蓝瑛《溪山雪霁图》山巅和脉岭及岩石缝隙,则布满了银白色晶莹闪烁的苔点。蓝瑛在画中运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颜料,让丰富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表现雪后放晴山景瑰丽的景象。画中央有一条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着红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着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
清 石涛《雪景山水图》 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 清 渐江《西岩松雪图》 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