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浑然一体 各文本强强联合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大单元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契合当下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范式。对这一概念,我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之前的课文也是一单元一单元的学习,现在的课文也需要单篇学习,那么这一概念究竟有何新意?我又该如何厘清概念,应用到实践中去。
听了刘祥老师的课程,先去把握概念。
一、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在理解"大单元教学"概念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大单元"。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单元"与传统型的大单元是不一样的。传统型单元是以某个知识点为一单元或者以某个主题为一单元,简而言之,传统型单元是知识型单元、主题型单元。无论是知识型单元、主题型单元,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特点:课文与课文之间是松散的,没有整体性逻辑。可以说,传统型单元是单篇思维。
这不是真正的"大单元"。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部教授说:"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单元概念。
传统型单元之下的教学是单篇教学,一线教师把一篇一篇课文教好,就是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大单元教学强调内容的整合,将单元内的各部分、各要素进行整合,形成的整体性教学。
二、大单元中的课文关系
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现行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不是传统型单元,是大单元。但是每一个大单元都有好几篇课文,那么这些课文之间是什么关系?刘老师说,现行教材大单元教学视野下的课文有这几类关:
1.一例多样本式结构关系。即单元核心知识只需借助一篇课文即可全部解决,其余课文仅只用以验证该例文中呈现的知识。
2.经典并举式结构关系。即单元内每篇课文均为经典,且各有特色,彼此不构成知识点和思想情感上的包含关系。这就需要抓住每一篇课文的核心价值点进行研读,最后进行单元统整。
3.差异互补式结构关系。即单元内的课文虽统属于某一主题、或某一知识体例,但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只有将这些课文的特征汇集起来,该主题或者该知识体例才能相对完整的呈现。
三、大单元教学应知晓的基本概念
1.课文、单元与课程
课文是单元这个整体故事中的一个部分、一个要素,单元的任务需要一篇篇课文去承载。而单元又是课程一部分,所以说,课文是树叶,单元是枝权,课程是主干,由此构成一棵语文树。
2.惰性知识、生活价值与全局性理解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告诉学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这个细节有什么样的价值等。简而言之,教师常常会告知学生一些具体性的、应对考试的知识。这些临时性的、应对考试的知识便是惰性知识。惰性知识一旦开了考试,它就没有用了。它在生活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大单元教学应该弃惰性知识。
大单元教学应摒弃惰性知识。那么,大单元教学追求什么?大单元教学应追求生活价值与全局性理解。大单元教学要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未来生活,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够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除了生活价值,大单元教学还强调一种全局性理解,而不是过多关注那些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