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发生冲突时,为啥强势的一方先做出改变?

2020-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monkey侯

今天开始刷《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之前跟着船长刷过部分,书上有划过的痕迹,不过我合上书这会完全不记得说了什么。这段时间接触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看到了很多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很想了解这个群体。正好不知道找什么新书来看,就随手选定了手边的这边书,打算认真来翻翻。

今天还没进入正文,只看了北大苏彦捷教授的序,就深有同感。

一个是关于青春期的时间界定。目前教科书的年龄范围为12—18岁,本书分别向前后扩展了纪念,延伸为10—25岁,并分为青少年早期(10—13岁)、青少年中期(14—18岁),青少年晚期和成年过渡期(19—25岁)。扩展的研究依据是因为根据201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发育时间提前,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前额叶要到22-25岁才完成最后的成熟。

根据我目前的需求,要尤其关注青少年早期年龄段孩子的特质,在后续阅读中,我会优先或重点阅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解读内容。

二是关于亲子关系发生冲突的解决。青少年早期,比较容易出现亲子关系钟的矛盾冲突,这是正常现象,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之一。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建议家长先做出改变。因为任何存在不平衡关系中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最有效的方式是强势的一方先做出改变。只有强势的一方先做出改变,破局可能性才更大。

因为相对于弱势一方,强势一方更容易理解和找出问题所在。想起我自己,在亲密关系上一直态度很强势。以前两个人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不采取行动,确实很难有改变。有时候知道有问题,但总是等着对方来解决。而对方不顺我意,就会问题越搞越大,而我主动去行动时,问题很轻松解决。

还有一个升级认知的点,感觉自己又超前跳了一步。关系中的主体在解决问题中,除了自救,还可以追求更高的双赢目标。是啊,双赢。以前还是在国际合作或者组织合作中听过比较多。个体中如果能够带着双赢的目的去沟通,我想已经赢了一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