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国古神话

《史前密码》(八)被曲解了的“盘古神话”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少峻

          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早已是世人皆知了。民间对“盘古”的传说也众说纷纭、各有不同。其主要意思是说:

        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天地就像一个大鸡蛋,一位叫“盘古”的巨人睡在其中。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很压抑,于是他用手撑着天,脚踏着地,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这样又过了18000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直到天与地相距90000里那么高。

         盘古的传说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其后,《述异记》、《五运历年纪》、《古小说钩沉》、《玄中记》也都有所提及。然而,对于古史的记载,年代越早的相对可信度越高。现在就让我们再来看看最早的《三五历纪》中是怎样记载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那么,这个“盘古神话”的传说是真的吗?可能大家都会认为,这个问题有点可笑,甚至有点弱智。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没有人会把它当真。

        其实,错了。

        “盘古神话”的传说里确实包含和隐藏着许多史前时期的历史真相,是史前人类留下的远古记忆。而三国吴人徐整在写这段记载的时候,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恐怕也没真正能理解其中所含概的史实真相,而只是把“盘古神话”当做最古老的“天地开辟”传说记载了下来。

        现在,让我们来解析一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的本来意思。

        一直以来,有不少学者都认为这句话是代表着古代人类的“宇宙观”。没错,大方向是对的。可具体到细节上又怎么理解“天地浑沌如鸡子”呢?

        史前的古人又是怎么想到用“天地浑沌如鸡子”来形容“混沌初开”前的天地的呢?于是,后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第一种最通俗最简单的解释是:混沌初开之前,天地就象个鸡蛋,盘古就包裹在里面。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在这里同样也是把“初开”前的天地形容成了鸡蛋,而且又溶入了道教的成份。

        后有明人周游的《开辟衍绎》又加以发挥,说成:“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

        显然,人们都只看到了“天地浑沌如鸡子”之表象,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天地浑沌如鸡子”的来由。

        第二种上升到“宇宙观”的解释是:宇宙是由一个叫盘古的创世神创造的,在混沌状况中,如同渐渐长大的胚胎,于是宇宙也渐渐生成了,生成了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山川树木、鸟兽虫鱼等等。

         这种从“宇宙观”角度的解释,是将民间传说与西方创世神话结合的产物,非但没有把“天地浑沌如鸡子”解释清楚,却将“盘古神话”更加“神化”了。

        还有人更上升了一步,居然将中国的天地开辟传说“天地浑沌如鸡子”与“宇宙大爆炸”理论做了个比较,说:古代中国人的这一宇宙生成模式和现代宇宙生成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叫“如鸡子”,他们叫“宇宙蛋”;我们叫“浑沌”,他们叫“混乱”;我们叫“天地开辟”,他们叫“星球形成”……。

         这种对比看似很有道理,但对象选错了。

        “混沌初开”和“天地开辟”指的都是远古人类抬头低头所能看到感受到的,大地与天空之间所发生的变化。而“大爆炸”是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难道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经朦朦胧胧地感悟到宇宙形成的理论了?尽管,早在5万年前的史前人类就已经很聪明了,但也不至于比当代的科学精英还要聪明吧?这恐怕也太悬乎了点?

         第三种上升到“哲学范畴”的解释是: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虚无,当这片虚无被破坏之时,新的事物也随之产生了,而虚无也随之消亡。

        这种从哲学角度的解释才是最接近“盘古神话”真实内涵的,但还是太抽象、太笼统了点。什么是虚无?虚无又是怎么消亡的?恐怕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

         一般,人们总是认为古代人类尤其是史前人类缺乏知识、崇尚鬼神,总是把他们不知道、不理解的事物要与“神灵”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把世界的本源笼统地“想象”成看不见摸不着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然后创造出一个叫“盘古”的神人来“开辟”。

        其实,现代人把“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这句话想的都太复杂了。史前人类可没想那么多,很多解释都是现代人的“附会”和“曲解”。

        但是,无论三国徐整的这句话,是从更古老的史籍中看来的,还是从民间的传说中采集而来的,这句话本身确实隐含着史前人类对“混沌初开”和“天地开辟”前的古老记忆。

        试想,当一个人从一出身就处在天地朦胧、一片昏暗的状态下,直到老了(可能也就三十来岁),头脑中都根本就没有“天”和“地”的概念,因为,那种“昏暗”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地连成一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她”会怎样向她的后代来形容或描述那种“混沌”状态呢?

        让我们回到史前那个“混沌”时代,再去试想一下。

        距今4—5万年前,一群远古人围坐在火堆旁,正在吃“烧烤”(早在50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经会用火“烧烤”了),当然,有的人还是偏爱生吃,我们暂且不论。一位年长的远古母亲(其实,可能也就二十来岁,但已显苍老,可能还是部落首领),正在一边烧烤着猎来的鹿肉,一边给身边的儿女和族人们讲述着过去的事情。她想用“简陋”的语言并借助着手势,向她的“孩儿们”讲述她小的时候所经历的(也许是她的上一辈讲给她听的),天地未开时的“混沌”到底是什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叫“混沌”(也许叫混沦、浑沦、浑敦、困敦。反正就是这两个字的谐音)?

        尽管她用尽了她所能表达的所有语言,并比手划脚地来描绘天地初开前“混沌”时期的情景,可是大家还是没有搞懂。她已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混沌时期”那“暗无天日”一片朦胧的景象了。怎样才能使大家明白“混沌”是什么呢?忽然,她从火堆里抽出一根未烧尽的树枝,指指天,又指指地,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再在圆的中间画了一个人形,并比手划脚地来表示这个圆圈里的人是她的祖先或上一辈,同时嘴里还叫喊着“混沌,混沌”……。

         噢!这下大家明白了。原来,这个圆圆的“蛋”就是天地未开时的“混沌”啊,那里面的人就是我们的祖先喽(当然也叫“混沌”)。

         说到这,有人会说:“错啦,不是说盘古开辟的天地吗?那个‘蛋’里的人应该是盘古才对啊?”

        其实,古人描述的那个“蛋”里的人,就应该是代表着“混沌初开”前,生活在“混沌”状态下的人们——混沌氏。

       理由有三条:

        其一,生活在“混沌”状态以外的人们(前面已经讲过 “混沌”状态是有地域性的,不太可能全球都处在这种严重受火山群爆发影响的状态下。),更本就没有“混沌”这一概念,之后由于部落迁徙或部落联姻才接受了这一传说。

        其二,盘古并没有使“混沌初开”,也没有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真正的“开天辟地”。世上谁也没那个本事。他最多也就是 “混沌初开”时期的一位史前英雄或首领。所以,后人称其为“盘古王”或“盘古皇”。

        南宋胡宏的《皇王大纪》把盘古称为盘古氏,列为“三皇纪”之首,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代人王。

       其三,盘古本身就是混沌氏族的后代。

        南宋金履祥编纂的《通鉴前编》之记载:“盘古氏、又曰浑敦氏、盘古犹言盘固,浑敦未昭浙之谓。氏者:指其人而名之也--------胡五峯曰、盘古生于太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如果有人还是不确定,那个“天地浑沌如鸡子”里的人就是“混沌氏”的话,那么,最起码古人在史籍记载中用“盘古”这一称呼,使其“生其中”,所要表达和代表的人物,正是史前时期生活在那个“混沌”里的人——混沌氏。

《史前密码》公众号 创世神话长篇小说《神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