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哲思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解

2019-06-12  本文已影响26人  杭州證道文化工作室羅懐江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道德经的课程。

因为第十四章包含了比较多对道德经的一些基本认识。

所以先把它放到第一课来讲。

在这个之后。

我们会从第一章开始。

连续的讲完道德经81章。

因为道德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我们前面讲过。

每一章的结尾。

都是连着下一章的开头。

所以我们在讲第十四章之前。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第十三章结尾的那两句话。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在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

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个。是从事物当中取得人生价值的可贵。

这是事物发展对于人类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个。是对于人的关爱。

这种关爱。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外界环境里。

要从这种环境里成就自己。

跟种子要从土壤里发芽。能够生长出来一样。

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帮助人们能够得到这种生长。

是关爱人生,在对待事物发展上面,应该采取的一个正确的态度。

那么,我们看到这两种因素起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作用呢?

把人生寄托在一个不一样的境界里面,天下的境界,

天下这个意思,我们在第二章里面,已经讲过,

我们这里再简单的重复一下,

这是人生成长的向上,能够在实际基础的下方,得到发生,

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事物里面发生了一个本质的转变,

这是一个怎样的转变呢

事物本身的里面,原先并没有带来“天下”这个的构造。

所以我们一直在讲事物有事物的本质,

在这么一个转变发生之后,

事物的外观,变成了,人“身”,身体的身,来形容的人生外在形体上的表现,

它里面,发生的本质变化,就转变到人生的层面上来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这里面有两种区别,

人生的本质,和事物的本质之间,是有根本差别的,

但是,不同的本质,相互之间的渗透,形成了一种组合。

这里我们插一个题外话,

我们讲传统文化,

就像哲学的定义,本身就是人生跟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并不是把人生或者事物,当作一个单纯的对象来看待,

孤立的去看一个方面,认识问题就一定有缺陷。

人生和事物,这两者本身就应该是融合的,是一种融合的完整的状态,

这种融合是怎么样产生的?是我们今后学习中间的一个要点,

这种融合又是怎么样运行的,在经典当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这些东西,是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的地方,

从前面讲的这个意思上,接下来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在前面描写的,本质的转化上。

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景象,而不是去看见事物的形体。

是因为,改换到了人生的本质,事物的外观也就不一样了,

人生这个本质,在事物的内在被定位了,被改变的事物形象也就因此变得不一样。

事物外在的样子千变万化,人生内在的意义,也在千变万化,

但是人生在中心地位的,这个定位本身,始终是不会动摇的。

这就是以人为本位的,正位的问题,也就是本质的问题,

我们碰到不一样的具体情况,

在这个中间,我们始终把人生作为一个首要的意义,放在核心的位置,这个地位,是不能变的。

首要的意义具体又是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就要时时刻刻跟着外面的情况来发生,外面的情况是具体的,意义的发生所以也就是具体的。

这种发生,它也引起外在的情况,

因为这个内在意义的改变,

衍生到外形的表现上面,也就产生了外观上的变化,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视之不见,

就是去看到,在人生高瞻远瞩的地方,脱离了事物的本体。

未来能够被看到吗?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在眼睛里看得到。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确实能看到,

因为那个景象已经浮现出来了,

在我们的愿望上,在感知的前景里,在我们的心里,被我们看到。

就像我们行走在道路上,

绕过来拐过去,并不是为了走过的地方,

而是为了到达,我们还看不见的那个目的地,

在整个过程当中,一路上看见的,都只不过是浮光掠影,

这些浮光掠影,是为了去达到我们真正在关注着的目的地。

视之不见,看重的正是人生的主题,

所以,还应该看到,事物不光是眼前不能当真去看待,

就像前面讲的未来,事物在未来的景象也不能,被当做是真实的意义,

来取代人生的意义;它只不过是人生内在意义的外形。

就像精神存在于物质之中。

我们在注重于物质的时候,就会丢掉了精神。

前面讲的,事物发展,因为内在本质的改变,所以就呈现出人生的名份。

两种不同的本质,做到了相互促动的效果,然后齐头并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未来。

我们前面讲的组合,就在这里被合成了。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一下“夷”这个字,

“夷”,东方之人,这是说文解字里的解释,

我们这里并不做文字解释的考究,

所以我们直接讲它的意思,

这就要看人类的发展,它是怎么来的呢?

它并不是靠自我凭空产生的,

就像一颗种子,你不是给它一个适合的生存环境的话,它就永远不会发芽生长。

但是,在土壤里,有它生存的条件,这种生存条件,对于种子来说,就是一种推动。

受到了外在条件的推动,但是这个推动,我们要说,真正的推动力,或者说,第一推动,发生在种子本身。

这就是本质的问题,从这个话题上来讲,第一推动出现在哪里,本质也就从哪里产生。

假设一下,第一推动来自于外物的话,发展的本质就落在了事物上面。

人生就变成是一种被动的状态,

变成第二位的,是次要的,甚至是说完全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动性的情况,对于人生来说,就是根本的丧失。

第一推动来自于种子,来自于人类的生命力,那么所有的外在推动,都是在让内在的萌芽,自发的出现,

成就的,是种子的生机,完成的,是人类完成自己的生命意义。

本质的决定,直接影响最终的后果,

从哪里开始,也就代表从哪里结束,

也就是说,从事物开始,就在事物的结局上结束,从人生上开始,就在人生的实现上结束。

经典所以告诉我们的知识,让我们能够认识对错,每一个人走自己的道路,是能够自主选择的,知道了对错,才好知道怎么去选择。

我们后面讲“听之不闻”,也是这样的,

人生的主体已经定了,那么它后面的主题也就跟着决定了,

听之不闻的主题是什么呢?聆听内在的心声。

这个话题,任何时候都有,就像民间的疾苦,常常就是在沉默当中压抑的,

每一个人都有心灵,有心灵就有心愿,有心愿就有盼望,有盼望就会有表达,无论表达得出来,表达不出来,其中都有心声。

这是人生从事物的内在抒发自己的表达。

有时我们连自己都很难觉察,真正的心愿在哪里?

有时是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出来了,也没有人理会,久而久之,也就不必表达了......

所以聆听内在的心声,这个聆听,

就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契合,和体会,

听到这种听不见的声音,

虽然没有声响,但它是实际存在的,甚至是震耳欲聋,

有一句话说,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其实是人类变革最大的动力所在。

我们要聆听内在真正的声音,而不是听到,表面上的各种声音,把表面上听到的声响当作是内在真正的心声,

就像我们在听音乐,耳朵里听到的是各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里面,真正在表达的,是人演奏出来的内心的旋律,包含的心境,情感,倾诉......,要用心去体会。

但是,我们经常也会对事物的状况有所表达。

我们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有更好的房子和车子.....。我们对现状不满意,想要改善,

看起来人也是在其中发出声音了,

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内在的心声。

问题出在哪里呢?

还是声音从哪里起源的问题

这些声音,看起来是人在发出的,但其实是在对事物的反应上发出的。

这就把人生偏离掉了。

一旦偏离到事物的那面去,

也就没有心思为人生来打算了。

聆听内在的心声,是能够把人生内在的生命绽放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从事物之中,这是能够得到其中最可贵的价值,

让人生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种珍贵,就像挖掘内在的宝藏,

埋藏在最深的地方,最难得的地方,

反过来做一个对比,讲价值,事物也有它的价值。

有它很多很多的价值取向,

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到的一个问题是,

一切事物,它的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像土壤提供养分,是为人生提供养育,

否则,所有的事物的价值只在于事物,与人生无关。

所以对于人生上的可贵,在事物的价值上面,是稀有的,

视之不见和听之不闻,从前面的这两个前提上面,

我们可以看到,

事物本来的发展跟我们都是相违背的,

有一种现实情况可以让我们看得很清楚,

人类的发展创造,建立起我们的生态环境。

都是在人类的建设上完成的,

没有通过这个方式的话,

在我们人类社会里面什么都没有,

没有自己的环境,也没有自己的物质世界。

要是人类失去这种创造力,这个环境,这些物质成就。

立马就会倒退,现实的发生,就是这样分崩离析,不给人类情面的。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形势,

所以前面讲的视之不见跟听之不闻,就是人类的未来,跟走向前途的问题。

我们看到,这就在事物发展上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理想跟现实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根本的不同,

这里面的不同,就是为了实现未来,要能够走出自己人生的路子来。

在现实意义上所以就会遇到正面冲突,就需要拼搏。

“搏之不得”,就是要在这个现实面前,要为这两个去拼搏,

所以拼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争取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拼搏要达到的,是为了未来和前途的实现,

不是为了跟现实斗争,

更加不是为了眼前能够获得什么。

为了眼前的获得,就会把前面两个人生的大方向都丢掉了,

即使眼前能够得到什么,把目标放在对外物的追求上,人生的未来和前途也就没有了

靠拼搏来获得,这个获得也是不会屈服的。

我们面临的选择是,为了获得在不断的搏斗;还是,靠拼搏走向自己人生的路来。

我们在这里做这个评价的时候,

是要看到,同样是拼搏,发心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古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说,凡人畏果,圣人畏因,在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就要很警惕了。

所以我们面对拼搏,

就要衡量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利益,

而成就自己的最大的利益,

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天命所归。

随便说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这三句话里面,名曰夷,名曰希,名曰微,

用了三个名,

可以更形象看到了,

“名”在的事物成就上,反映出来的,那种人生属性了,

那么“微”是什么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始终是在我们的外部环境之中,在生存着,

这是一个内和外的格式在那里,

所以人要表现自己,就像我们需要穿着的衣服一样,要有衣服的这个外表来展示自己,

所以人也是需要隐藏在事物的成就之中,来完成自己的实现,

内跟外的这种关系,就像我们看到果子成熟了,结成果子,其中有核。

人生的这个核心,就像果子里面的核一样。

在所有的外在成就上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名曰微,就是在这个核心,隐微在里面的样子,

它在这个核心上起到了一种不断的生长的状态。最终成为一个果实。

通过对“微”的了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拼搏,就是人要借助事物来达到自己的外在实现,就一定要保持人生内在的主导地位。

在前面这三句话之后,我们看到,

这三种情况,跟原先的事物,就有了一种分离的状态,

分离到了人生发展的状态上面来。

这种分离,从事物的基础上面,有了一个提高,

这个提高,就像人能够直立一样,站起来了,

这个站起来的基础,已经不是事物原先的那个基础了,而是新建立起来的。

这是在人生上的三个层面,

我们体会这三个状态,看起来都是虚的,

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是最真实的地方,也是能够真正站起来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三个分离出来的提高,是从事物浮现出,在人生的体现上,带来的三个层面上的对应,

对这三个对应。我们额外来做一些说明,

首先我们要讲,人本身存在着三种结构,感性,理性和灵性,

人的本身就是在这三种结构上,构成人的整体,我们从最外层,然后往内在的顺序,来看这三个结构。

第一个先看感性,感性就像我们身上的感官,

佛家经常说的五蕴,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直接从外表能够得到的感受。

这是最外层的状态,对应的,也是事物最浅表的地方,

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发生,我们对感官刺激的各种反应,吃喝玩乐,声色犬马,

我们一般对这种情况,称之为堕落。

就是陷入了事物表面的物质状态。

这些引起感官享受的东西,无休无止,足够让人,不能脱身。

进入内在一层,就是理性的状态,

理性的对应常常会在理解上面。形成了成形的思想,

包括精神意义的东西,

就像我们经常会出现的,观念,想法,理论.....

它所对应的,比如有形的知识,社会风气,习俗传统等等,

它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认识,形成概念,

这种概念性的东西,

很可怕的一个情况,就是相互形成,相互固化。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当我们在面对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是用一种公式性的,定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它,去处理它,

这在知识型的应用上面是很正常,而且是很正确的事情,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排除这种物理性的运用,

因为做人本身不是一种物理行为,而是一种灵活的发生,

那么它就必须反映出一种灵活的应对,去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看法,

像这种情况,就不能形成固化,拿定理公式来套用,用概念来看待问题,

理性本身的缺陷,所以造成这么一个欠缺,需要被解决,

我们可以看一看身边,是不是有许多人出现这个问题,思想僵化的问题,死死抱着一个念头,怎么都不肯放。

这种僵化经常来源于,

在观念形成之前,曾经体验过的经验,或者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被自己认可的思想等等,

在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之后,一直被保持,不能产生新的认识,甚至不能接受新的事物,

在这个没有被打破之前,也就没有办法再接受新的知识了,

这种僵化如果自己不去打破它,别人怎么都打不破它。

就像眼睁睁看着他往一条走不通的路走下去,怎么叫也叫不回头。

这是人,在拿理性,也就是意识,思想,在当做“我”的存在。

认识到思想定形,和概念认识上的危害,来排除自我的意识状态,

用脑子思想的状态就是一种意识的状态,

就像每一个人读经典,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坚持自己是对的,这就是“我执”在作怪,不肯再去探索,经典里面本来的意思,

这点,往往比感性状态,更可怕,

感性状态是比较容易体会到的,也就是感性的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最肤浅的东西。往往会觉得自己的空虚,

有这种想法,至少还有可能知道内在虚空的地方,去寻找真正所需要的,

理性比这更可怕的,是在于,自我总是认为自己是最高明的,否则,也不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总是对的。

再深入下去,到一个内在最核心的地方,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个灵魂的状态,也就是灵性,

这就是我们,看到真相的地方,

看到每一个人本质的活动,看到人类社会的本质,就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本质,

在这个本质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表象,透露出来的实情,和一切的偏差。

这就是说,从我们内心最核心的地方看到外界最深刻的地方。

很多的教育里面都在讲用心,用心读书,讲一直都这么在讲,

但是,怎么样真正做到用心,

心到底是什么?究竟处在一种怎么样的运用上?

这不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际体会跟应用的问题,

佛家在讲经的时候,想要做到直指人心,是要在每一个人的领悟上,体会到内心存在的感觉。然后达到用心灵在生活的效果。

在我们通篇道德经的讲解当中,

也是希望让大家,能够从我们讲解的东西上面,体会到自己内心的感受,

找到自己内心的位置。

所以我们看到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把灵性描绘出来,让人真正触摸到自己的内心,

体会内心,寻找灵魂的感应。然后用心的感受,我们外在的一切,

就会发现,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与我们平时在接触的,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内在世界。

特意在这里讲了这三个结构。

也是想更多的解释一下,前面三句话,把人生的状态分离出来的,这三种情况。

这三种层面就像人的整体一样,是一个共存的关系,

在这三者上面,形成一个统一,而不能够在单一认识上,或者单独的对应上,

把它当作一个全面的认识,来带动其他部分的发展,

所以这三个结构,在人的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从对外界的认知,进入内在的转换,再反馈到对外上去。

这样,不光是人的自身形成了整体的一致。

在人生和事物之间,也构成了,完整的一体化,混而为一,混合成为共同发展的一体化。

混为一体,完成的是一个整体性的提高,

从人生的状态分离出来,包含了事物的整体提高,

那么,这里面就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人生成长,人生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向上的状态,

就像我们看到树木都是朝着天上的方向,在向上生长,

成长是在一个高度上去达到的方向,

但是,我们并不是说,因为有一个向上的方向,我们对于高度就明确了,

并不是这样的,这种向上的方向我们是知道的,但是,我们要去达到这个方向,我们并不是盯着这个方向在走。

就像爬山,我们看到山顶,知道那个高度,

但是,我们并不是看着山顶往上在走。盯着山顶上走,脚下就要摔跤了。

是在我们的每一步上,朝着山顶的上方,

在每一步当中去攀登,

这每一步就像我们走过现实,我们走过每一步的现实上面,都有这么一个得到提高的上升,去达到成长的巅峰。这个是对人生成长向上,在实际高度上的看法。

还有一部分是什么呢?

是在我们人生向上的状态上面,提升了事物发展的高度,

它能够帮助我们去达到,外在的实现,就像物质为精神,得到实现一样,

事物所以也需要得到一种提高,还是像登山一样。

我们在向上攀登的时候,需要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能够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在每一步的登高上,下一步还能走上新的高度。

一直向上走,能够走到它能到达的最高的地方,

所以,事物本身能够达到的提高,让我们有实在的地方,不断的向上攀登。

这两个高度,一个是人生应该实际走上去的高度,一个是从事物能够实际上升的高度。

所以这两种高度,

其上不皎,人生的实际高度是不能够被明确的,并不能象看到山顶上那样明确的,而是在这个攀登的过程当中,在每一步的向上,去得到这个高度。

从事物这方面来看,

其下不昧,是我们,需要得到,在它上面的提高,

而不是走进它的内容里面去,被蒙昧,

在事物本身,人生找到自己应该上升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对事物,引起一个向上的带动。

并不是从事物的本身去寻求这个高度,而是在人生的高度上引起了一种向上的提升。

所以这就引起的事物发展,在人生的成长上面,同步的提高,去达到共同的实现。

所以在这两种关系上面,我们看到,人生和事物这两个主体,虽然交融在一起,

但是,仍然还是相对独立的。

绳绳兮不可名,在每一步的过程当中,都有这两部分的提高,

在一体化的结构当中,都有这两个高度,

那么,这两种提高我们也看到,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是在过程上面不断的在发生,在进行当中,不断地去认识,不断地去逐步完成。

所以这个两个准绳,

一个,引导人生去成长,

一个,引导事物去实现。

不断的断了,然后又得不断地接起来,不断地断掉,不断地接起来,

因为每一步都是重新开始,每一步断掉了,都得接起来,

准绳的本身,就是这么一种连接的过程。

不断的连接,在人生和事物两个头绪上的,准绳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实际成长的道路,所以,引导我们生长向上,不断地能够得到前进,

但是,因为它是在发展当中去达到的,我们不可能先入为主地在这两个前提上面,事先就预定好了,

把我们的愿望,把我们的目标,在现实面前率先做出决定,

而是要从实际情况本身得到这两个准绳。

现实总是发生在前面,现实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所以,这是不可以先有定名的,

也就是,不能由着自己,反过来安排现实该怎么走,

接下去讲复归于无物,

在前面没有先入为主的情况下,

就像回答一样,对实际发生的情况就要有一个回复,

回复就有来有往。

来的是,事物能够为,达到人生实现的,所能够揉和进来的成分。

往返的是,去达到人生成长的目的。

所以这种转化到人生的道路上来,发生的,来来往往的回复,

最终回归到,人生的归宿上面去,

事物发展的目的就在这里,并不是在事物本身上得到什么成就,

而是回到人生得到实现的,生命意义的归宿上面来。

所以看起来,我们对事物的作为,我们去改变事物的发展,去达到事物发展的成果,

我们看起来是这么在做,但是,我们心里清楚,我们的目的不在这里,

而是为了达到,人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个终极意义上来。

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呢?

就是我们没有那种外在的物相,

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事物,而是在于它其中实现人生成长的核心意义,所以我们就没有这种在外在的物相上的追求。

不要流于物相。

其实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这一点了,

好比说,我们不要去追求物质利益啦,不要去太看重钱啦,做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啦。

这种话越来越多了,但是,问题是?这些话越来越多,这些话也越来越空了。

因为没法让人照着去做,

但是在这句话里面,这个答案在前面已经有了,

也就是回到自己能够选择的人生道路上来,

这个主题把握住了,也就自然而然这个物相看虚了。

是在把看重的地方,看实了,别的地方自然也就看虚了。

然后我们看到,在这个态度上,我们是怎么样在对待事物的。

后面讲下去,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没有在事物上所要形成的形状。

我这么说,很可能就有一个误解,事物怎么可能没有形状呢,

我们看过去,人类社会里面到处都是事物的形状,

问题是,我们不应该追求在事物上形成的形状,

那么,这些形状是怎么发生的呢?

不同的形状,是通过人生的内在显化出来的,

就像房子到处都不一样。

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意义,不同的需要,显化在事物的形状上,就都不会相同了,

相同的是,这都是为了人生内在需要的效果。

这就像我以前看到过的一个古瓷器的展览,

最早的器形,很简单粗糙,只讲究它的用途,

但是,越到后面越繁华。看到上面的装饰,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用它了,

它把内在需要的,真正实用的空间,物化到了外观上来了,

甚至为了达到外观的效果,连基本的用途都没有了,

所以讲无物之象,没有对于物质实体上的追求,

只是在把,事物在形体上的完成,对人的用处,体现出人生内在需要的相象。

这种相象,就是事物能够提供的外在需要。

这两种区别,追求物质实体,不过是外在的获得,终究要失去它的价值。

而内在需要的相象,是内在收获,是得到人生成长上的内容,最终实现人生的未来。

同样的事物,所以就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对这两句话我们做一个比方。就像晚上我们手里拎着灯,在走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盏灯的本身,而是它能够放出来的光。

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结合在一起,整个事物就对人生造成了一个,相对的进步,

我们看到,事物上的落后和创新,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情,

内在需要的发生,和外在需要的产生

创新随时在出现,落后随时在抛弃,随时随刻在进步,

人生在事物的内在是不安定的,事物在人生的外在,也是不确定的,

人生和事物,是没有一种稳定的状态在那里的。

就像佛经里说无寿者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是在变化当中,不断发展,在推陈出新,

接下来我们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从前面讲述下来,我们是在一种视若无物的心态上,不受事物实体阻碍的停滞不前的影响,

我们就在事物面前,能够走出来,往人生成长的方向上去走,

所以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是出现在面前,迎面遇上,

是在我们成长的走向上,迎面遇上,

所以这个迎,是我们保持在人生成长方向上的这么一个正确的姿势,

只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会出现走偏的情况。

不见其首,是我们不能看见,让事物把我们带到成长方向去的,那种领头的架势。

是我们走这个方向的时候,去注意到我们在这每一步的过程当中,从事物上能够得到,往这个方向去的走势,

跟着事物去找到的这个方向,这就变成是事物在给我们带头,

这就会造成,在走向上,被固定住了,

这个方向,就像已经拿过来,被当作瞄准的目标了。

在过程上去瞄准它,

这是自己把自己的未来框住了。

成长的方向是不能固定的,不能被当作目标来固定的,

成长本身,在我们生命的意义上,是在不断修正的,由内在的心愿在做调整,

所以我们看起来在走的时候,对着一个方向,走的很正,

但是实际上,偏离了真正应该要去的,成长方向。

接着看随之不见其后,

我们跟随现实的情况,

是因为成长需要得到实际的前进,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跟随而落后,

为什么要这么讲?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的,接着走下一步,肯定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地面在前面,

我们跟在后面,

就是要去找到,可以实际落脚的地方,

就像前面是空的,我们不可能,一脚踩空让自己摔下去。

这是正常的跟随。跟随,所以能够从成长上,长出自己来,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看到眼前的生机,现实里面有我们可取的地方,

我们想获得什么,

那就是变成我们走一步停一步,

等下一步的现实发生之后,我们又要从它的内容当中,去得到什么,

这就变成一个落后的状态了,

这是一个永远到不了头的事情,

而且,从现实当中要去得到成长,永远都长不出自己来。

所以说,从这个前后的关系上来讲,

跟随实际上是前进,追求现实一定是落后。

前面的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牵制着走,要能够主动走上人生的道路,

这里面就需要一种转折。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三种做法,

就像我们强调,

读经典有它的实用性的问题,

这三种做法就是这个实用性的一个代表了。

我们从这句话里,提取出三个字来,来表示它的三个做法,

第一个字是,执。

就是抓住的意思,

就好比说,我们抓坏人一样,要抓住他,

这个抓住,错的,不好的,给它抓住,

这就是我们看过去的情况,

看人类过去的发展,每个人自己的过去,都有不好的地方,走错了路的地方,

在当时,可能是认为很有道理,

但是,当过去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就一目了然,就能看清楚,出了哪些差错在里面,就容易看到了,然后就要把它抓住。

抓住干什么呢?就是这些差错不能让它再坏下去了,

在回顾上面,找到这些不好的地方,把它抓住,这是最好的时机,

从我们眼前去查看这些问题,我们所认识的,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未必会认识到错误,也未必会承认错误。

如果去挑这种毛病,我们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而且我们也挑不出这个毛病来,

我们只有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我们才会有这种念头,才会有这种做法,我们认为这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一目了然,直接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就是我们懂得改正的,最好的机会。

第二个字是御。

御是驾御的意思,

这个驾御,我们要讲的是,我们能驾御过去吗?驾御不了,过去已经成为事实了,

能驾御未来吗?也驾御不了,因为未来,都还没有来,还不知道会有什么。

我们驾御的,只有现在,只有眼前所发生的事情,

但是,眼前发生的事情,我们怎么去驾御它呢?

我们人类太喜欢驾御。

就像我们把野生动物迁到动物园里来,我们喜欢驾御别人。驾御事情的发展,

觉得我们有能力驾御一切,而且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成就,

但实际上,驾御到最后全都跑丢了。

好比说,驾御人,没有人是能够真正被驾御的。

驾御事情,事物发展的力量,就像自然界的力量,远远比人类的力量更大。

所以我们真正能驾御的,是我们自身的命运,和人类发展的命运。

为什么要驾御命运?

就像我们遇到外界的发展,经常会把我们带到不好的地方去。

易经所以说改命吉,是有一种,谁也不能违背的地方,那就是趋吉避凶,

谁不愿意,幸福吉祥,喜欢凶险祸害呢?

所以改变到人生的道路上,所带来的命运是吉祥的,

这种驾御,怎么不会让人服服帖帖。

我们看到外在的命运,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去改变外界环境,改变环境对于我们的决定性的意义,

我们所以首先扭转的是自己的,我们势必也会因此改造我们外围的处境,这种驾御,所以起到了一个根本性转折的作用,

第三个字是有。

驾御的根本目的,就是从没有到有。

因为没有才会有,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一个思路,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从没有到有,

没有的是什么呢?

我们从物质层面上来讲,

没有人能够获得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人类,加起来也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

是从事物里面本来没有人生精神层面的那些东西,变成有了,

就像烧菜没有盐了,要有盐。

人生没有意义,要有意义。

这些是经常会没有,但是应该有的,

所以这个有,我们看执古之道,就是得要有行走人生的道。

这三个字三个做法,

指向的三个时间段,过去,现在和未来,

抓得住过去,也就能够转折现在,去拥有未来,

这三个时间段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是一个时间过程上的整体,连贯在一起,不能分裂。

所以我们列举一下,经常会发生的一些偏差的做法。

第一种,我们讲,我们经常会,从过去,跳开现在,

把现在跳开了,去看待未来,

跳开现在的后果是什么呢?

它只会从过去种种不好的地方,去幻想未来。

空想,谁不会呀?但是空想,怎么去做到呢?

跳开现在,就没有机会去做到。

所以说空想到最后也会变成痛苦,未来的美好也会变成痛苦,

因为你找不到这个地方,你无能为力去达到这个美好,跳开现在,就是无能为力,

而且这个未来的美好,在这个方式上面,慢慢慢慢就会淡化掉,慢慢慢慢就会被自己放弃掉,把自己的心智都给磨损掉。

还有一种情况呢?

就是很时髦的一句话,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很重要,

但是这句话太好听了,也太容易洗脑了。

当下怎么活呢?

活在当下,注重当时的感受,这其实就是让现实把自己麻痹掉,

所有的功夫,就是把眼前能过好来,

不去看过去,也看不到未来,说白了就是在混日子,被眼前的生活埋葬掉,

这是对过去和未来很不负责任的态度,

所以活在当下,这句话,

我认为关键词并不是说在当下,而是要活着,真正的活着,

在当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来,活出人生的未来,

这才是当下让人真正活着的生机。

所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能够从现在,认识过去,重新开创我们的未来,

而不是让过去在延续,

那么现在就成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新的出发点,

在每一个步骤上,

每一个现在,完成每一个进步,每一个现在都是新的开始,

我们看到这种情况,能够在每一个起步上,都在作调整,来做到未来是符合人生的前景的。

在这每一个起步上,能够在其中调整,而且能够调整得到位,跟人类应该达到的发展相当的,从来都不是在人的主观认识上发生的,而是在道统上,在发生的。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上来看,从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历程当中来看,也是这样的,

在其中看不到,但是始终贯穿着的,道的主导的作用,

虽然我们经常对它的认识并不到位。

道还是在起到它制衡的作用。就像人类走下坡路,再走下去,要走向毁灭了,

总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扭转局面,让大家都知道要拯救未来。

就像历朝历代开国立业的时候,都知道民心所向,才是基业的根本。

每个普通人,都能切身感觉得到好坏。

这些人类安身立命最基本的道理,背后就是道,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道”统摄着万物的成长。在它的纲领上,人类发展起起伏伏,不过是在“道”延续的主线上发生着波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