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恨父母的孩子,活得到底有多艰难?
罗永浩有一次演讲,问观众:
世上有混蛋父母吗?
观众皆摇头。
罗继续问道:那有混蛋吗?
观众皆点头。
罗又问道:那如果这些混蛋都做了父母呢?
乍听有点混蛋逻辑,却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让人绝望到窒息的父母。
电视剧《伪装者》里有一个特务组织--76号,这个阴森、暗杀、血腥的特务机构,是剧里人人谈及色变的魔窟。而现实里,有一个比76号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人间地狱--临沂四院精神病院13号室,因为,推他们坠入深渊的,竟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这个令无数孩子闻风丧胆的13号室,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事实上,这里曾是杨永信使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地方。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哭天抢地的辱骂,竟终日上演着一部部声泪俱下的亲情大戏。前一秒还与父亲斗嘴的“逆子”,从13号出来后,便痛哭流涕的跪倒在父母脚下,大呼:爸妈我错了,原谅我吧!
父母见之,大喜,颇为感动,唤杨某神医也。
这里的大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哄骗至医院的。在一轮轮的电击与“感化教育”下,无路可逃,为了避免进入13号,孩子们变成了技艺精湛的演员,“必要的时候知道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下跪,每天就像演戏,特别是在点评课上杨说到动情之处,你也要开始跟着哭。”
柴静专访杨永信的《网瘾之戒》,曾经引发热议,而整个采访里,最让我堵得慌的,不是被众人强迫接受电击时孩子的抽搐,不是杨永信接受采访时自信骄傲的笑容,而是面容憨厚的父母吐出的那句:“为了孩子好。”
“为了你好”,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这些家长的逻辑里,孩子有网瘾不听话=精神疾病=需要电疗。他们想要的,是孩子“听话”,而不是快乐。而杨永信,就是那些家长心里的愚昧懒惰与控制欲投射出来的魔鬼,所以他们一拍即合,亲手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扭曲成他们想要的“精品”。
电击,是这些父母手里的遥控器,发出的唯一指令是“妥协”。
在精神病院电击的日子,可能是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痊愈的溃烂,即使他们回归现实世界里,也必定穿起盔甲,与自己的父母之间,筑起一座对方永远无法靠近的围城。
这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为人父母。
因为母亲烂赌而被迫当情妇还债的蔡少芬,因为父亲烂赌而差点被奸杀的张柏芝,被母亲变卖贴身内衣的梅艳芳,被生母恶意摧毁人设的张韶涵......每一个,都着实令人心酸。
如果说,这些父母只是跟金钱有关,没有直接伤害子女身体,那么下面这个小女孩,则是被父母推进死亡的黑洞。
今年6月份,东京5岁女孩被父母虐待致死。
她有一个和长相一样可爱的名字--小结爱。小结爱在死亡时,只有12.2公斤,正常情况下,这个年龄的体重是20公斤左右。据邻居所说,小结爱经常吃不饱。
她是母亲与前夫所生,母亲与继父育有一儿子,对其宠爱有加。当他们带着儿子去超市购物时,小结爱被关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练习平假名(相当于拼音)。而她生前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内容令人哽咽:
妈妈:我自己一定会努力,到明天的时候,我要比今天会做的事情更多。所以求求你,原谅我,原谅我,拜托你了。
真的,同样的错误我不会再犯了。昨天完全不会做的事情今天我已经学会了。以前我玩得时候被你们骂像傻子,我以后绝对不再玩了。明天去,我会拼命努力,努力。
5岁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
是被麻麻催促着吃热气腾腾的营养美食,或是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海绵宝宝》,又或是游乐场里玩得大汗淋漓?
而小结爱正趴在冰冷的房间里给父母写谢罪书。
可她有什么罪呢?她最可悲的罪,应该就是命运吧。
可能恨的种子还没来得及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她天真的相信是自己不好,只要明天努力做得再好一点,爸爸妈妈就会像爱弟弟那样爱她。
可是,没有明天了。
每个被家暴凌虐的孩子,都是混蛋父母的牺牲品。
这种凌虐带来的,是表面的顺从,和蛰伏在乖巧下的仇恨与扭曲。纵使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来自父母的伤害,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化解,甚至定型了他们的性格和以后的人生。
因为,恨父母的人,注定痛苦。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很难懂得沟通。
他们不知道撒娇的滋味,即使成年后,也时常莫名的空洞匮乏,自卑又自负,渴望爱又恐惧爱。他们看似以普通人的身份湮没在人群里,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他们想合理化曾经的伤痕,却发现自己不能。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恨父母的孩子应该怎样走下去?
我很喜欢@美丽的回答:
“现在我是真的不恨了。我不是圣母,我不喜欢“原谅、理解”这些字眼。我不想听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逻辑不通、荒谬绝伦且灭绝人性的说法。我根本不主张毫无原则的理解和宽容,在我看来那和愚蠢没有什么两样。我不恨是因为今天我内心足够强大了。”
也许只有让自己内心强大到混蛋,才可以与过往握手言和。
作为普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90后,我深信没有完美的父母,毕竟我也不是完美的子女。而上述这些案例也并非主流,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所面对的亲子矛盾,或许就像有句话形容的那样:
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在等父母道歉。
我们都很委屈,谁也得不到想要的,却不得不终其一生彼此等待。
既然这样,何不由我们先迈出第一步,譬如黄渤那样。
黄渤的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里,父母一直以来最头疼的问题可能是,这孩子长大后,到底是念清华还是北大?
从黄渤出生起,父母已经竭尽全力为他设计了一部完美人生。
可当他们还致力于此的时候,痴迷唱歌跳舞的黄渤已经悄悄走穴挣钱了。由于黄渤表演卖力,气氛够嗨,深得老板赏识,收入也一路水涨船高。
经济独立是获得父母认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看到黄渤靠自己的实力养活自己之后,父母渐渐由反对转变为支持。
黄渤的“逆父母”之路,给我带来启示的同时,也使我不禁思考:
我们这一代,该怎么做父(母)亲?
每当我们开始探究亲子关系时,总有点“大逆不道”的意思,恰如一束光射进了黑塔,于是,这束光就有了罪。可是,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探讨只是想生活得更好。
或许最好的亲子关系,就像龙应台的《目送》里说得那样: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本文首发于简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