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毋庸置疑,我们仍然处于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男性的面孔和观点仍然是主流。例如在政治领域,女性领袖屈指可数,英国的女王和德国的默克尔算是待机时间比较长的;而在文化领域,还拿着两位女性举例子,个别媒体似乎更青睐谈论她们的衣帽鞋袜,而非政治建树和领袖精神。甚至有一种叫做“权力衣着(Power Dressing)”的理论,专门引导女性通过消解性感和秘书感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也就是女性形象的中性化,甚至是男性化。政界的女性形象如果太突出太鲜明就容易招致批评,因为容易让人分心。的确,前些日子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对于英国首相梅姨和苏格兰首席大臣会晤的报道完全着眼于两位女领袖的大长腿,连她们讨论了什么都报道不出来。
但我接下来并不想继续谈论女权的话题,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的地位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裹脚布里走出来,我们现在能够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发挥自己所长并有所建树得到认可。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每日邮报》的大长腿新闻最后受到了整个英国的批评也说明了这一点。倒是随着女性群体的强盛,让我对男性角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兴趣。更为实际的是,作为一个男孩的母亲,我十分关心30年以后,他会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不想则已,一想我竟有些不安起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化主题里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发生了奇妙的融合。对于小朋友而言,最直接的当属儿童作品当中的人物设定。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和孩子看的动画片或儿童电影吗?里面的主人公是男孩还是女孩吗?他/她是什么个性?在故事里成就了什么?
我近期接触的所有大型儿童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优秀的女孩(限适合6岁以下儿童观看的作品):
1. Matilda – 音乐剧,Matilda是个聪明,智慧,开朗,爱憎分明的角色。即便原生家庭并不接纳她,她仍然保有对生命的热情和对幸福的追求。最后她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幸福快乐的新家。而她的父亲是个坑蒙拐骗的混蛋,哥哥是个只会看电视的傻瓜,当然,她的母亲也没好到哪里去。
2. Moana《海洋奇缘》 – 电影,Moana勇敢,坚韧,有力量,最后赢得了朋友的尊重和族人的拥护。半人半神的Maori则是表面强大内心脆弱,心中的小公主形象在他接过特菲提的礼物那一刻显露无遗。而恰恰是这一点让Maori的形象更加有亲和力。
3. Frozen《冰雪奇缘》 – 电影,Elsa美丽,勇敢,勇于面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最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爱。男性形象有点模糊不清。
4. Ballerina《了不起的菲丽西》 – 电影,菲丽西是个喜欢跳芭蕾的孤儿,她从乡下的孤儿院里逃到巴黎,冒名顶替进入了巴黎顶级的芭蕾舞学院并最终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坚韧实现了梦想。她的小伙伴维克托则是个冒冒失失的小男孩,内心善良但是不善言辞。
5. BFG《圆梦巨人》- 电影, 富有正义感的Sophie天真可爱,又十分勇敢。而电影里的巨人相比之下就有点懦弱(这跟书里的形象大相径庭,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书,或者看我的翻译。)
稍有一点男性色彩的作品则通过动物形象作了巧妙的同化,例如:
1. 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 – 电影,阿宝成为武林至尊的关键是运气,天赋和性格当中的忠义和憨厚。虽然很懒惰,贪吃——熊猫的形象很适合——但是让人觉得很可爱。有没有觉得悍娇虎其实更加睿智沉稳,但是悟性不足,即使再努力也成不了阿宝。
2. Zootopia《疯狂动物城》 – 电影,主角Judy小兔仍然是女性设定,敢于挑战不可能,坚韧不拔,做事情一丝不苟,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第二主角小狐狸Nick则是油滑滑舌,鬼点子多多,但是睿智而不乏正义感,他比Judy更快地意识到宣传食肉动物的本性回归会造成社会的恐慌。但是关于他的篇幅太少了,而且影片一开头小狐狸欺负小兔子的那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一个调皮捣蛋,欺负弱小的男孩形象。
另外几部我偶然接触到的小众电影,也就是那些没有大制作大宣传的影片,才会出现探讨男性话题的内容,例如:
1. Kubo and the Two Strings《魔弦传说》- 电影,一个关于男孩Kubo找回自己身世的故事。他勇敢,善良,天真,明辨是非,即便最后要和月神——也就是自己的爷爷——对战他也坚持自己的想法。Kubo的母亲沉稳,内敛,心思细腻,而父亲则幽默,机智,深爱妻子和孩子。即使三人因为月神的阻挠无法相认,仍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家庭之爱。
2. A Monster Calls《当怪物来敲门》 – 电影,很有意思的故事。男主人公正在经历母亲病危的困难时刻,就在这时他发现自己有召唤怪物的能力。怪物许诺他三个故事,并要求在最后一个故事讲完他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电影并不好懂,我看了两遍才理解这是一个关于小男孩内心成长的故事。怪物的出现是为了让他在母亲离去以后不会背负罪恶感和内疚感,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小男孩瘦弱,忧郁,矛盾但是内心强大,不服输,最后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爱,打开了自己的心结,与外婆和外面的世界达成了和解。
如果说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观众的内心投射,那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些电影里的男性和女性的关键词:
1. 所以女性就是:聪明,智慧,开朗,爱憎分明,包容,勇敢,坚韧,有力量,美丽,勇于面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敢于挑战不可能,坚韧不拔,做事情一丝不苟,天真可爱。
2. 所以男性就是:坑蒙拐骗,只会看电视,运气,天赋和性格当中的忠义和憨厚,油滑滑舌,鬼点子多多,睿智而不乏正义感,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冒冒失失,内心善良,不善言辞,勇敢,天真,明辨是非,幽默,机智,深爱妻子,瘦弱,忧郁,矛盾但是内心强大,不服输。
这些关键词就像贴标签一样慢慢地贴在了我们身边的那些女孩子和男孩子身上。像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雨水,经年累月的文化氛围就这样投射出去,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可是,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认为他应该是个冒失、忧郁、调皮、靠着运气和天赋就能成功的人,而且即使各方面都不如女孩子,最后一样也能成功。我担心他会在青春期的时候遭遇血淋淋的现实,然后永远失去融入社会承担责任的勇气。
对于女孩子来说,那些看似完美的标签其实否定了我们身上那些不被男性所理解的部分。比如柔弱,多疑,比如虚荣,嫉妒,比如暧昧,犹豫。这些年为了证明女子能够与男子平起平坐,天知道我们究竟把自己扭曲成了什么样子。除了前面提到的“权力衣着”,还有身边的各种怀孕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天,休假期间坚持回邮件,无论睡得多晚第二天雷打不动化好妆出门,踩着高跟鞋在会议室和机场之间穿梭。只因为我们的关键词里都是勇敢,坚韧,有力量,敢于挑战不可能,做事情一丝不苟——象不象悍娇虎?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但即使再努力也成不了阿宝。
这样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并不健康。尽管强调女性的独立塑造了很多优秀的女人,但这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方面仍然要满足传统的洗手作羹汤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要按照新世代的要求满足职业女性的角色。这样并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互相尊重和理解,是对于不同的认可、包容和共生。
如果时光倒流30年,想想那个时候我们看过的作品,你会发现男性的角色要鲜明和正面得多:
1. 花仙子——有一个很少露面的英俊少年嘉文,不仅和花仙子性情相投,而且十分绅士。每一集最后都会留下一袋花种子,非常甜蜜贴心。
2. 丁丁历险记——丁丁勇敢,热情,坚韧不拔,智慧,有正义感,喜欢小动物。
3. 聪明的一休——一休的智慧和小叶子的体贴温柔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还有新佑卫门的耿直和桔梗店老板的市侩。
4. 黑猫警长——聪明,勇敢,正直。
5. 巴巴爸爸——爸爸很爱妈妈,温暖的大家庭。
6. 葫芦娃——兄弟七人各有各的本领,互相之间也有误会和争吵,但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和解,齐心协力战胜了妖怪。
也许是观众们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优秀男性的形象,也许是女权的兴起让投资商们发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总而言之儿童作品当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形象逐渐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Pixar的CEO Edwin Catmull在自己的书《Creativity Inc.》(国内翻译作《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里写过一个叫作“Feeding the monster”的表述,给我留下了十分印象深刻。姑且翻译成欲壑难填吧。当市场上出现一个受人追捧的电影故事,在利润的驱动下制片商就会要求电影制作公司出续集,然后电影制作公司就会把所有的流程标准化,趁着市场的热度尽快推出续集故事。比如说《玩具总动员》1、2、3……这种盲目追求市场效应的行为就像是不停地给饥饿的怪兽喂食,欲壑难填的背后是机械的重复和牵强的故事,只是为了更轻易地取得成功。作为父母,在幼童们缺乏判断力的时候,我们百分百地决定了他们应该看什么书和电影,也许我们正是这些饥饿的怪兽,是我们的选择给了投资商足够的理由去写出我们喜欢看的故事,而不是孩子们想看的,应该看的。
值得庆幸的是,自从来到新西兰,Hanson的学校每天都会让他们到图书馆去借书回家读。时间一长,他开始形成自己的喜好,然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动画。从一开始没心没肺傻乐的爆笑虫子(其实是我带着他看的,瞧,又是父母的选择),到现在超级飞侠乐迪(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然后翻看书找跟太空和星球有关的内容(最近学校的话题是登月和太阳系)。我想,他正在通过学习来做自己的人生设定,慢慢探索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学习和经历,让他有更多的素材来构建和调整。
我想,父母的身份也许是血缘赋予的,但是父母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成为合格的父母,更是成为一个成熟的、对未来负责的人——通过教育我的孩子,让他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然后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感谢Hanson给我成为母亲的机会。没有他,不会有今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