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是什么?〗1.禅意审美,让你的人生变美!
一.人生之美。一生无悔
世间有春花秋月的装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塞外风雪,江南烟雨,若不经验,又与我何干?
我们或许是洞穴里的囚徒,天地是打不破的禁锢。正因如此,才渴慕真理。
“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们虚构的”。社会自顾自地宣讲着它的正义。我们只好与人为善,自求圆满。
天地为局,众生为棋。人身在世,身不由己。不能掌握的外在,一如命运,支配我们上演出一幕幕牵丝戏。
然而,我们也有相对自由的意志。我们的心灵与生命,在世事的锤炼中坚持。
百年之后,一段人生。
有的人能安详长眠。临走前,生命旅程中的画面,在脑海中回演。最后面带微笑,仿佛读完美丽的诗篇。
行善作恶,最终,都归于尘土。人,何妨让自己的人生变美,终于一生无悔呢!
那么,美是什么?审美的人生又是什么?
本文将结合中医养生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解决哲学子学科美学中的美的本质问题,和美学心理学中的审美心理活动的问题。
由此,阐明美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意义。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关于禅意审美和人生美学的思考。
二.大美不言。且听心声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给社会带来文明的光华。人们容易对具体事物“是否是美的”做出判断,却很难给美本身(在其本质层面)下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从柏拉图的《大西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是难的”,“美是理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学大讨论,各家提出的比如“美是主客观统一”,“美的本质是实践”等观点;在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和美学史中,有许多对美的本质的见地,从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大海是百川汇流,百川有其源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是怎样发生的?在个体的心理,美又是怎样被美感确认?
让我们先从身与心的唯物辩证关系说起。(如果您不喜欢读理论,就请直接到第七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124019bb64f75070.jpg)
(一)生理与心理的辩证统一
大脑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意识活动会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
大脑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意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物质的功能也是物质的。所以意识活动本身是物质性的。
个体意识的内容是对外在事物的反映,是客观物质决定的。
意识反映出来的内容被特定引导,会使大脑的意识活动被特定引导。这时,意识活动这一大脑功能被特定地引导着。
当大脑的功能运作的时候,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改变身体机能。身体机能的改变,在日积月累中,会带来器质性改变。
人被催眠后能做到平常做不到的事情,是对心理活动引发生理能量和机能改变的例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3c1e61fd78a27238.jpg)
抑郁症患者须要药物辅助治疗,说明了精神变化带来的身体机能改变,会转变为器质性改变。
所有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养生方法都需要以一定的精神活动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身体动作。
以五禽戏为代表的导引术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是道家养生所谓的“性命双修”。《内经•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对这一观点提供了医家的论述。
(二)心理能量。个体意识与物质的转化
个体心理对生理的改变,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个体中,个体意识可以不借助劳动实践,直接转化为物质。
只是这个过程的量变积累,需要人类在实践劳动中给身体积累下的转化机制,来达到质的飞跃。
在中国养生学理论体系中,能对意识活动做出积极反应,并且将意识活动的影响及时传递到肉体的这种物质,被称为“气”。
现代中医认为,气的物质基础,是“精微物质”。(有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里就不论证了。)
在基于“气”这一物质基础上的养生方法,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体验,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的描述。(参看《人的潜能和价值》)
这种高峰体验,与美感达到极致时的体验,是一致的。(参看《黄庭内景经》)
本文由此入手,探讨美的本质。
因为高峰体验和养生活动中的美感,是最为强烈的美感。并且,自我实现和身心健康对社会个体的意义是最真实的。
(三)极致的美感与至美的物质基础
由上文论述可知,人类个体的美感可以由心理-生理活动引发,而不必要由外在具体事物的刺激直接引发。
这里举一个例证。意象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形象符号。意象对话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意象会给人的心理和生理层面带来反应。意象可以激发美感。
虽然,心理活动需要外在刺激。
但是,上文描述的养生过程中的极致审美心理体验,和人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的美感;都是来源于被心理活动加工处理过的外在刺激,在心理,产生的理念和意象。
因此,引起美感的美,可以是被心理活动加工过的理念和意象。
美感这一心理活动,与任意心理活动一样,需要心理能量。因为运动必须能量。
心理活动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所以心理能量的来源,就是生理能量。
美感的产生,是基于生理能量转化为心理能量的过程。
高峰体验和养生活动的美感,都是由人的生理能量为基础,由对人生和生命的彻悟的意象为载体,来产生的。
气作为人体精微物质,承载着能够在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间转化的能量。
心理能量,是生理能量。心理能量是心理学对心理活动中的能量的描述。心理能量,本质上,就是气这一精微物质的体现。
所以,极致的美感是人体精微物质在心理-生理能量转化过程中产生的。
带给人极致美感的至美,以精微物质作为其物质基础,在心理呈现为理念和意象,通过心理-生理能量转化的过程,激发美感的产生。
(四)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可道,非常道。养生为求悟道,悟道才能真正养生。
道家内丹修炼提倡“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就是证明。(参看《金丹大要》)
这一理论被道家周天功为代表的养生实践所验证。只是“合道”一说,有待商榷。
用道引导意识活动,正是将天地不言的大美纳入心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310b5ec8c5405d54.jpg)
道是人类文化中描述的客观规律。所以天地的大美本来就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
人是类的存在。人类个体的养生,符合人类种族延续的要求,也符合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人的自我实现。
这种美,被养生活动这种个体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所体验,并在个体的意识和身体反应中,产生美感。
产生美感的这一审美活动需要以精微物质为纽带,来实现个体意识到个体物质的转化。所以美的内在结构就存在于精微物质的特性中。
而引发极致美感的理念和意象,本身不具有语言的特性。它们只是符号。所以,符合《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庄子的不落言筌,禅宗的话头机锋,是文化层面对理念和意象引发美感的证明。也是用以分析说明美的本质的合适的案例。
(五)劳动到底是怎样创造了美?
美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人。
劳动中的内心体验和身体活动的感悟凝聚成最早期的养生学。
养生的目的正是让人在劳动之余尽快恢复,让人的意识活动和感官得以提升,让人在物资稀缺的时代能发挥更大的力量,让人与人有一种不会彼此耗费精力却会彼此融洽、能增进协作的社会关系。
养生的诞生,是人类在诞生初期得以生存的凭借。
人类在养生中静观世界,内省自我,关怀彼此,由此创造出物资匮乏却其乐融融的原始乌托邦。
为了强化这种内心体验,人类开始将这种体验以劳动产品表现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b96b64ae29393285.jpg)
当人在感性认识这类劳动产品时,养生的内心体验得到来自物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强化,美感由此真正产生,美因此真正被劳动创造出来。
美的物质根源在于精微物质连接个体意识和个体物质的特性。美的起源在于人类生存所需的养生活动基础。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养生活动。极致的养生活动是极致的审美活动。
(六)美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美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美的内在结构在于精微物质的特性。
精微物质是肉眼看不见、双手摸不着的存在。形而下者谓之器。精微物质不是“器”。所以,精微物质是“形而上”的存在。所以,美的本质是形而上的物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61c83a14a193ebfc.jpg)
物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是存在。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存在是第一性的。
美之所以能凭借精微物质,触发美感,是通过生理能量流向心理能量来实现的。能量是客观存在。但是,没有物质载体,就没有能量。所以,能量由物质决定,能量是第二性的物质。因此,美的本质也是第二性的存在。
笔者从个体的心理-生理关系论证了美的本质。在下一章,将会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验证。
(七)且听心声
!
但是,我上面说了这么多,论证了这么多,都是在说明学术层面的依据。(如果您完全懂了,其实也不需要看接下来的内容了。)接下来,正式开始讲解禅意审美。
禅是什么?
达摩祖师说:十二。
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吃饭拉屎,都是参禅。但要有一颗平常心。
饿了,吃!有屎,屙!说来俗气,难道你还要忍着憋着?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现代园林设计风格中,有一种所谓的日式禅意的风格。确实有“清,静,雅,寂”的审美趣味。但是,我呵呵了。这种审美趣味不是禅意,是日式的审美趣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5e65ca1cd1871fd0.jpg)
禅意审美不会教你强求什么内心宁静,什么内心欢喜,因为那都是骗人的。禅意审美,绝不会向你推荐任何审美趣味和心境状态。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人格。不同人格的人,会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内心体验。
有的人会体验到宁静,有的人,大喜大悲,又何尝有错?
喝佛骂祖的狂禅,何必非要是佛学!见性成佛,各有天性。
如果心理咨询把所有人都变成内心宁静的人,那么,心理咨询的洗脑力量被法西斯主义利用可就危险了。
有人学佛,每天念佛。蚊子在你耳边不停念叨,你烦还是不烦?你天天在佛耳边念叨,佛又怎能不烦?
禅意,就是在直面自己的心性中,放下对世间万物的执着。如果有人骂你,你可以无视他,十年后,且看他。但也可以骂回去,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只要是你内心真实所想就好。
人生苦短,何必浪费在矫揉造作中!
只有这样的心性,才能作为养生的心理基础。
别让我对此给你个什么训诂考据,我学习中医和修习养生快二十年了,我深知说的东西就像放矢气!我写的,是真正的心得体会。
大音希声。
当思考的工具——语言——的活动停止时,思考会借助意象来活动。当杂念排除后,意象就是潜意识领域的符号。人的心理意象,代表着自己的“心声”。
在这番禅意的基础上,心理活动会把生理能量自动引发出来,在心理-生理的反应机制中,带给人极致的美感。
当然,有一些基本规则需要遵循:心无杂念,全身放松,缓吸缓呼,调理脏腑等。还要在生活中,找到能寄托自己创造力,开发自己创造力的事物,在劳动中享受劳动的乐趣。
于是,平常心做平常事,把人生和生活作为审美的对象,用禅意审美,发现人生的美,创造人生的美,这才是人生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