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的牢笼叫原生家庭
当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以后,我们怎么利用对原生家庭的理解来帮助我们改善关系呢?
比如,丈夫又一次随便地挤了牙膏,而不是像妻子多次提醒的那样从最底部挤的时候,他的妻子爆发了,歇斯底里……
这时丈夫就会很纳闷,一件再小不过的事,为什么妻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
这涉及到一个心理按钮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女人小时候,妈妈对她的管教极其严格,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只要做错一步,她就会挨打。她长大以后非常优秀,因为她在所有方面都不能有任何的失误或是问题。所以当这个女人看到丈夫做出如此随意的事情时,她内心一直隐藏的愤怒就爆发了。
这个时候,夫妻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瞬间穿越到过去,我们愤怒地指责着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那个人——我们内在的客体关系对象,而不是现实中的这个人。通俗的讲,就是当妻子砸向玻璃的时候,她不是砸向她的丈夫,而是砸向曾经伤害自己的母亲。
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这个男人就会觉得这个女人是一个疯子,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
所以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双方都觉得对方是个不可理喻的陌生人的时候,往往是和原生家庭的旧伤有关系的,我们各自的生活习惯、各自的家庭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对方所不了解的定时炸弹,这样的话这个关系又怎么能很好地维系下去呢?
很多时候,我们很委屈,很困惑,我们不知所措,因为我们不了解眼前的这个人。比如,你们已经结婚5、6年了,看起来时间也不算短,但是对不起,在六年之前的那些年里,他是怎么长大的你了解吗?这个人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积月累,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现在的他,如果你对六年之前那二十几年的他不接受,只接受这六年的他,你觉得这是可能的吗?我们不要忘了,人是一个连续体。
所以,我总在说,“家庭无小事”,家庭的每件小事背后都隐藏着很多家庭的规则,这些家庭的规则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三观。
比如,我希望我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什么是好的家庭?什么是好的婚姻?什么叫理想的男人?什么叫理想的女人?我在婚姻中该做些什么?我在情感中该做些什么?我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些规则,都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在有意无意中形成的。
我们常说的“性格”,其实就是从小到大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些生活模式是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带来的。为什么同样是弹琴,有的小孩就能成为很好的钢琴家,有的小孩则非常痛恨钢琴?就是因为不同的原生家庭会把不同的意义传递给孩子。
有些人说,我们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我部分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性格”这个词来作为我们不必成长的借口,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把性格作为我们的遮羞布。
但是,虽然我们的性格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却是可以调整的,情商是可以提升的。就像手机隔几个月就要更新一样,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一种新陈代谢。
你是否可以比昨日多一分觉察?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练习,你把自己父母的优缺点分别写出来,再写写自己和伴侣的优缺点,为了简化,大家可以用不超过三个词来形容某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
当这四个人的优缺点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看一看当中有没有一些联系?联系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联系的?
很多人会发现,我好像是母亲的升级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觉察。我们都知道认同和反认同,这就会有很多动力在其中,我们需要去了解。
比如,你可以去看一看,如果老公很像你的爸爸,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更像你的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比如,假如老公像爸爸,你会觉得很讨厌或是很可怕;而要是自己和妈妈一样,你会很难以接受。那么,在这些感受的背后,可能就藏着答案。
再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老公和你的妈妈之间有没有相像的地方?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非常像妈妈的人做丈夫?这说明什么呢?
关于这些动力,或许有一万种可能性,而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才知道属于你的那种动力是什么。
爱的陪伴是按需给予
关于怎样是对孩子的品质陪伴。什么是好的陪伴我们应该去问问孩子,TA需要怎样的陪伴,那就是答案。比如婴儿会用啼哭告诉你,TA最需要爱的陪伴的是妈妈暖暖香香熟悉的怀抱。我们做父母的要怀着一份谦恭心和同理心,弯下腰、蹲下来,去倾听、观察、理解、读懂、尊重,和孩子一起成长。
不是父母想给予孩子怎么的爱的陪伴就是好的爱的陪伴。前不久有位为女儿的事心烦操心到抑郁的妈妈一脸困惑地问我:“沫沫老师,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我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她小时候那么听话,现在读高中了怎么一点也不听话了呢?”我当时问她:“是的,你女儿慢慢长大了,可是你的爱长大了吗?”
独立的社会人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自主意识和成人感增强,身心发展到这个阶段维护自我主权是TA的一个使命,自然会反抗父母的控制,不听话是孩子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表现。如果这位妈妈不是那么那么想要孩子听自己的话,与女儿的亲子关系不是那么紧张,很多事情的走向会不一样。
所以,我一直在吧拉吧拉说,用心去读懂孩子,其实没那么难懂的,至少孩子每到一个年龄段你先去了解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需求规则和发展任务。这样心里有底了,爱的方向就不容易出现偏差。
注重仪式感的家庭更易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目标,仪式感让彼此加深与对方的联结。仪式感演化出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仪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