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笋谈语文
今天台湾的陈嘉英老师给我们上的一门名为《知性写作》的讲座深受启发。受到什么启发呢?一是在她讲座上,允许不同人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码,围绕这个解读进行思维的碰撞。尽管绝大多数是在听老师对文本的层层剥笋,但是这种剥笋是针对我们在对文本只进行到浅层地分析下帮助我们继续进行一种加工深化。这种加工深化也起到了一种示范性解读的作用。二是在分析文本时,要注意行为的分析。什么意思?我们通常在分析文本,喜欢概括性地分析,这种分析不是不好,只是这不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这种概括性的解读,是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在教学中进行的第一步阅读,整体阅读、整体理解。这是一种相对浅层的阅读。那么在这基础上,我们应该接着走下一步,行动的分析。行动的分析开始谈行动的因果逻辑,开始咬文嚼字。我们明显在这方面感到吃力,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格局不够大,二是我们没能如陈日亮老师说的“以心契心”去贴合文本。如在《荷花淀》中,水生把参军的事实告诉妻子后,水生嫂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里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我不拦你这里用了句号。你看如果用逗号,人物的性格就不是那么丰满,就是有点只有埋怨的味道了。但是改为句号,情形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水生嫂生明大义,支持参军,国为重,一方面又展示了女人脆弱的一面。这就是一种行动的分析,水生嫂短短的两句话里,竟然存在两种不同的情感色彩。这样就有点“绵里藏针”的味道了。
又比如在今天讲座上,截选了《史记》里的一篇文章。这里边的故事是讲:游侠朱家冒着诛族灭门的风险帮助项羽旧党季布从值千金的罪犯到后来为朝廷当官。最后那句话内藏玄机。“但后来季布做了官,朱家反而终身都不与他相见。”我们经常解读就只到“因为他信奉游侠的道义,所以不和他见面”就停止了。其实若我们去分析里边的行动,便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矛盾地方。作为游侠的朱家为何要冒如此风险去送他当官?如果仅仅行游侠之义,只是搭救就行,为何还要铤而走险送他当官?解决这个问题在于有两个信息点要抓住,一是季布人头值千金,于刘邦而言,刘邦是一国之君,而他是旧党,并且他能值千金说明危险度极高,作为君主的责任是消除危险。另一个信息点,朱家认识夏侯婴,选文写到:“朱家透过夏侯婴(汉代开国功臣,与刘邦交情甚深)说服刘邦赦免季布得罪。”这里的信息是,游侠朱家身份不简单,他不仅仅行了游侠本身之义,还为国家争取了人才,行的是国家政治之义,亦是侠之义(表述不太正确)。所以最后一句话实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季布做了官,是说游侠朱家行系国家责任之义,也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之义,为官后终身不与相见是秉持的是游侠的游之义。
所以有时候短短一句话里,却是暗藏玄机。走行动分析这条路,其实就是在不断咬文嚼字,揣摩用义,这其实不也是在走一种训练思维逻辑的路吗?这应该是语文应有之义。
层层剥笋谈语文